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 .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 .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 .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
-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B . “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C . “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 . “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 . 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 . 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 . 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
-
(4)
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
②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