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2九下·姜堰月考)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超过急流

    险滩,穿过惊涛咳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

    间奇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李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李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已经健康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也已基本上完

    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

    ——《新年的展望》(社论) 《人民日报》 1957年1月1日

    材料三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 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四

    图1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材料五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 (1) 材料一中陈独秀所说的“进步的城市力量"指哪个阶级?他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判断上有何分歧?结合所学,阐述毛泽东是如何“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的。(要求: 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2. (2) 材料二中“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这里的“划时代意义”应该如何理解?
    3.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有何变化?
    4. (4) 请写出图1中①处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名称。此图反映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5. (5) 材料中的“中国道路”具体指的是什么?
    6. (6) 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