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新都模拟) 阅读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尔而与之             蹴:踩踏。 B . 所识穷乏者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C . 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向来。 D . 是亦不可以乎         已:停止。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诸生学太学             所欲有甚生者 B . 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 C . 无冻馁患                 宫室 D . 呼尔而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3. (3)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A . 万两黄金的俸禄,不分辨一二就接受了,万两黄金对我来说也是没有好处的! B . 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C . 万两黄金的俸禄,不分辨一二就接受了,万两黄金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D . (见了)优厚的俸禄不讲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也是没有好处的!
    4. (4)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过渡到精神修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B . 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诠释和证明了面对生死和尊严两难的选择时,应舍身而取义。 C . 文章最后,孟子对“不辩礼义”接收厚禄的人的心理作了几种推测,认为不是面对生死时,人们受物欲和人情的影响,也是情有可原。 D . 文章结尾提到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其内核就是仁义礼智。“本心”是不学而有,不教而在。修身就是保有“本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