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为了维护统治,不断宣扬“国族”理论,公开否定“三民主义”民族观,将民族同化从隐性实施变成了公开推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指定的范围不同,对象不同,对于同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反应也不会完全相同。民国时期未能加以详细的区分,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混乱。

    ——摘编自严昌洪等《论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完成了从观念上的国家向民族实体的扩展。中共以内蒙古的政治模式为先导,把区域自治应用于所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内蒙古自治给中共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经验: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其实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布的《共同纲领》,由此成为重大国策。

    ——摘编自刘晓原《边疆中国和1949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局限性。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