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下·杭州月考) 古诗文阅读

    【甲】

        (伍子胥逃楚)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溯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渔父欲渡之,适会旁有人窥之,因而歌曰:“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又歌曰:“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浸急兮当奈何?”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 , 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吴越春秋·王镣使公子光传》)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②饷:饭食。③鲍鱼羹:咸鱼汤。④盎浆:一种经过粗浅发酵的米汤,类似酒酿。

    【乙】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唐诗》)

    【丙】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 , 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 , 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庄子·渔夫》)

    【注释】①齐民:平民。②比之服役:比作服役的弟子。③刺船:撑船。④延缘苇间:沿着芦苇的河岸。

    1.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乃渡之千浔之

      参考成语法:无人问

      ②子我此树下

      课内迁移法: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

      ③请因受业而学大道

      查阅词典法:①步兵。②死。③终,完毕,结束。④通“猝”。突然,仓猝。

      (填序号)

      ④子

      字形推测法:

    2. (2) 甲文中,子胥先“止芦之漪”,后“潜身于深苇之中”,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原因。
    3. (3) 下列对乙诗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渔夫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 B . 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 C . “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不系船”的意思更推进一层,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D . 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诗在解释“不系船”的原因时,直笔到底,一览无余。
    4. (4) 丙文中,庄子借渔夫之口驳斥孔子之所治。请结合画线句,分析庄子对渔夫的态度。
    5. (5)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渔夫”与“芦苇”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并概述你对“苇间渔夫”这个古典意象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