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邢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

    (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美防川者,决之使导:美理人者,当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劳动分工使原本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不文明的 B . 断片化的人会丧失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他们的心理感官受到极大限制,无法超脱于现实,拥有自由的精神家园。 C . 作为艺术之母的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涉及的领域无比宽广,可以使人类实现精神自由,保护人类心灵不受伤害。 D . 白居易认为诗歌之所以能反映国风盛衰、王政得失、人情哀乐,感动人心,是因为它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围绕席勒提出的“人性的断片化”问题,从产生的缘由、对人的危害、解决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B . 材料一引用马克思的弟子马尔库塞的话,意在论证“科学技术的提升也不能使人类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 C . 为了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时代、作者均不相同,但在论述内容上都与美学相关,都谈到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补察时政”作用的一项是( )
      A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D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 (4)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为“人性断片”下一个定义。
    5. (5) 育人学校将要举办以“叩响文学之门”为主题的审美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以主持人的身份致开幕词,向观众介绍审美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