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下·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民间文物往往会面临“缺陷资源”这样一种先天不足。所谓“缺陷资源”,指的是与文物相关的出土地层、出土位置等原始信息缺失。这些资料和信息是公开展陈的基础,也是开展后期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许多时候比物品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国有博物馆以及其他国有考古单位所拥有的文物资源,绝大多数可以说是“优势资源”。

    相比之下,民间文物,包括民间收藏家和非国有博物馆在内所拥有的流失文物,由于盗掘者的任意破坏,往往缺乏这些必要信息,哪怕再重要再精美,也只能是“缺陷资源”。

    目前,民间收藏已经成为国有博物馆系统的重要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民间文物的“缺陷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这种转化并不是没有可能。回顾过去,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文化现象的突破和繁荣,许多来自一次次意外发现。如宋代石鼓文和钟鼎彝器的发现,促成了中国金石学的诞生,涌现出《集古录》《考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识》等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19世纪末期,大量被当成中药材买卖的刻字“龙骨”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甲骨文这一文字形态的确立,由此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一大批重要的相关学者。事实上,当时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所有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

    问题在于,当下收藏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大量民间文物成为“优势资源”。如果不对这些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许多民间收藏家就无法突破自己的困境。一方面,由于收藏领域的卖家本身鱼龙混杂,大量赝品充斥其中,当重要的流失文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不少专业学者也往往出于真假难辨和信息不足,不愿意主动去研究这些新出现的材料;另一方面,收藏领域的一些买家动机也不纯,只考虑自身投资的保值增值,一味将“流传有序”作为收藏的最高目标,这种逻辑站在艺术品投资和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文物资源的优和劣,不能只用拍卖价格来衡量,价格只是一个因素,并且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文物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特别是博物馆所保存的文物,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不是用价格可以简单衡量重要与否的。

    如果说收藏文物是收藏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发热爱,那么一些收藏者“化私为公”,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这种行为理应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许多非国有博物馆拥有的文物,并非件件“流传有序”,大部分都还是流失文物-虽然流失文物并非“优势资源”,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非国有博物馆倘若能够通过系列和专题性的收藏,去伪存真;通过公开的展陈,接受观众和社会的检验;并且组织学者、专家展开系统的跨学科研究,让流失文物回归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学术研究体系中来。那么,原来有信息缺失的“缺陷资源”,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优势资源”,因此,对于非国有博物馆而言,坚持学术办馆,是将“缺陷资源”转化为“化势资源”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吴强华《不看到这一点,民间收藏就无法冲破困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盗掘者的破坏,造成大量民间文物缺失原始信息,致使这些文物的研究价值受损。 B . 有些学术成果源于对流失文物的研究,说明“缺陷资源”是能转化为“优势资源”的。 C . 缺乏主动研究的精神,只看重投资价值,这些严重阻碍了民间文物成为“优势资源”。 D . 民间收藏家想要突破自身的困境,首先需要有文化自觉,还要主动创办非国有博物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前两段通过对比,表明民间文物所存在的先天缺陷,进而提出核心观点。 B . 文章注重以史为据,列举历史上金石学等研究成果,从正面对观点加以佐证。 C . 文章对收藏领域问题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尤其是对文物拍卖持反对态度。 D . 文章在论证上讲求层层推进,多角度阐发,并在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缺失原始信息,有些流失文物的价格再高,也难免缺乏展陈和后期研究的价值。 B . 虽然甲骨文出现于一次意外,但其研究成果足以说明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 C . 如果非国有博物馆的管理和研究得当,大多数文物仍有机会化“劣势”为“优势”。 D . 走学术办馆之路是作者基于收藏领域的问题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操作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