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下·岳阳月考) 文言文阅读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 , 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 ,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B . 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C . 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D . 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 . 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 . 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D . 践祚,也称践胙,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从正面指出尧、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 B . 褚遂良虽然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但作为史官,他对君主言行都会如实详尽记载,“不虚美,不隐恶”,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 .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 D . 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
    4. (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②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5.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劝谏太宗要“简能而任之”,对此唐太宗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