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洮南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清代,许多大陆百姓移民到台湾,成为开发台湾最早的人群。台湾岛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在横跨台湾海峡的过程中,儒家文化成为支撑大陆移民的精神力量,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人到台湾谋求生存与发展。

    儒家文化促进清代两岸海洋交通及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清初,为了防范郑成功的北伐,朝廷颁布了海禁等政策法令。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大军收复台湾之后,台湾才重新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此后,清廷宣布开界,海禁正式结束。台湾的收复,标志着清朝完成了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从此,清朝在台湾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广施恩惠仁政,培养道德风尚,消除战争气氛,以儒家文教礼乐治民,使儒家文化在台湾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超越以往任何朝代,也极大加速了两岸海洋交通运输和台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洋交通往来开始常态化,官员的调动、民众的出行、货物的运输等使台湾海峡的海上交通变得颇为忙碌。正如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所说,“事实证明,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振兴,正是在台湾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权管辖之后。”例如,清人倪赞元提到:“北港实属海汉,通金、厦、南澳、日本、吕宋等处,商船萃荟。”当时的北港是一个位于台湾西海岸的中部地区的海湾城镇,是台湾的主要港口之一,且是大陆民众移民到台湾垦荒的重要登陆地。它与福建、广东甚至是日本、吕宋等地都有频繁的海洋交通运输。这说明台湾与大陆以及海外的海洋商业交通在海禁政策解除之后获得了巨大的释放,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此时得到有力的提升。

    儒家文化引导清代台湾各移民族群和平相处。清代早期,台湾移民激增,使台湾的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但由于移民来自大陆不同的省份和地域,难免存在着生活习惯差异、语言沟通障碍和土地利益之争。台湾慈裕宫的《劝中垅泉漳和睦碑记》中就记载了这段历史,碑记引用了孔子弟子子夏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及孟子提出的“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以其中蕴含的和平思想来劝说各移民族群民众和睦平等、友好相处。另外,碑记还以儒家伦理道德的观念教育和劝诫各族群,不要把祖籍地域作为乡亲分类的唯一依据,应当将所有人全然视为同类、家人,如此才是异于禽兽的人类社会伦理关系。最后发出倡议,希望各移民族群应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表达了民风淳朴敦厚、同享升平之乐的美好愿景。可以看到,因为儒家文化在两岸巨大的影响教化作用,几乎使闽粤两省的新移民和各族群化解矛盾,亲如家人,足见儒家文化在清代台湾民众中展现出的亲和力。

    在清代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儒家文化在促进两岸海洋交通运输业和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台湾早期各移民族群化解矛盾、和平相处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文化枢纽。

    (摘编自潘志宏《儒家文化:清代海峡两岸之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儒家文化在施琅收复台湾之后得以传入台湾,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 B . 清政府在台湾推行儒家文化,具体表现为当时的台湾海湾城镇北港“商船荟萃”。 C . 因为赴台移民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域,所以极容易产生各种差异、矛盾乃至争斗。 D . 儒家文化以其巨大的教化作用,化解了台湾闽粤两省的新移民和各族群间的矛盾。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论证儒家文化是清代海峡两岸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 B . 文章第二段将台湾在海禁政策解除前后的经济面貌进行了对比,突出仁政的作用。 C . 文章第三段以碑记为例,证明儒家思想具有教化台湾各移民族群和睦相处的功能。 D . 文章着重阐述了儒家文化在清代如何推动两岸和谐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儒家文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B . 儒家“仁政”思想在台湾得到大力施行,是台湾海洋交通运输繁荣的政治保障。 C . 文中碑记作者认同儒家思想,他反对将祖籍地域是否相同作为乡亲分类的标准。 D . 儒家思想可为我们构建两岸和谐关系,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