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七下·浦北期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窑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樊锦诗,祖籍浙江,1938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幼年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她,身体一直很弱。报考大学时,她选择了北京大学的考古学专业,这为她日后与敦煌结缘埋下了伏笔。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撰写敦煌第一部考古调查报告。她加入到“面壁者”的队伍中,每天睁开眼就往洞窟里钻,跟着先生们爬“蜈蚣梯”——一根绳子直上直下吊着,沿绳一左一右插着脚镫子。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住土房,睡土炕,点油灯,吃杂粮,喝宕泉河水,但这一切没有吓走樊锦诗。大学毕业时,樊锦诗曾与爱人彭金章约定,3年就回去,可彭金章一等就是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但为了把敦煌壁画的辉煌留给后人,她还是选择留在敦煌。50多年的岁月里,她既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又不断探寻科学保护、管理和利用敦煌文物的最佳方法。

    材料三:与莫高窟相伴五十几年,樊锦诗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和唐代前期的分期和断代研究,这个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所公认;在她的带领下,敦煌莫高窟建起了完备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各个洞窟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各项数据;她历时十年,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了数字档案并建设完成了莫高窟的数字化展示系统 , 采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内的敦煌艺术“搬”到虚拟空间中向各方游客展示,使敦煌艺术走出洞窟,活了起来。

    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人们在电脑前,就能身临其境般游览,甚至可以通过全息影像技术看到整个石窟的全景。

    材料四:樊锦诗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2020年5月17日,樊锦诗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主持人白岩松深情地宣读了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1. (1) 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B . 樊锦诗大学毕业后开始在敦煌进行石窟考古研究,并不断探寻科学方法保护敦煌文物。 C . 樊锦诗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内的敦煌艺术“搬”到虚拟空间中,获得了游客的好评。 D . 樊锦诗舍半生,苦守沙漠,保护、传承敦煌文物,不愧为“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
    2. (2) 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所选材料介绍了莫高窟的整体情况,樊锦诗的生平经历、主要贡献和获得的荣誉。 B . 材料三的画线句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樊锦诗为传承敦煌艺术的认真、执着的品质。 C . 材料四中加点的词语“深情”是褒义词,饱含着白岩松对樊锦诗的敬佩、赞美之情。 D . 莫高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既要保护遗产,也要弘扬其历史文化价值。
    3. (3)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新时代,英雄之名早已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它属于每一位实干兴邦的普通人。你认为樊锦诗是“英雄”吗?请阐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