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武汉模拟)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现实主义美学

    作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实题材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以舞狮传统文化为载体描绘岭南风物、反映真实生活、回应时代关切、提炼中国情感,突破神话IP路径限囿,开辟了新主流电影全新的当代题材动画新篇章,其原创态度、工匠精神和融合意识有目共睹,堪称2021年底中国动画制作的最大惊喜。

    《雄狮少年》的故事表达无疑是出色的。影片以小镇“废柴”组合“咸鱼舞狮队”参加舞狮大赛为情节主线、以阿娟父亲受伤为事件区隔,将故事分为学艺和打工前后两部分。影片表现了阿娟梦想难以舍弃的挣扎与无奈、前途未知的迷茫与叹息、肩负重担的隐忍和顽强,情绪随着情节曲折婉转、层层递进,直到所有的事件和情绪都铺垫完成,观众迎来了阿娟单刀直入参加舞狮复赛技压群雄、挑战不可能的“擎天柱”的爆发燃点。当阿娟在全体参赛者震天的鼓点和众人惊讶的眼神中,拖着一步一血印的双脚跃向了梅花桩前的擎天柱——那座无数舞狮人不曾直面过的高山时,全体观众无不为之振臂高呼,热泪盈眶,那是对阿娟变为雄狮少年的欣喜振奋,更是对每一个“无名之人”逆袭渴望的精神抚慰和梦想投射。

    影片虽以传统文化讲述草根逆袭这一并不新鲜的故事,但由于其强烈的民族精神内涵指向,使阿娟的底层青年奋斗过程与百年来复兴之路的中国近现代史之间形成了显著的互文关系,从而凸显了影片的主旋律调性。一方面,“醒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奋进拼搏、不畏艰险的象征意涵。电影一开篇就用水墨动画介绍了醒狮的文化内涵。咸鱼强教导阿娟汲取醒狮龙马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别认命,老了别认,体力不够也别认。”于是,阿娟从一开始练习舞狮时和同行切磋的惨败到拼命钻研细节、打磨技巧再到只身前往大城市打工,一改之前羸弱的形象,挺直了身板去克服重重阻碍,以逆袭故事诠释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醒狮文化精神。另一方面,高挂擎天柱的残破的狮头和背景音中的《少年中国说》,点明了故事承载的青年期待和民族理想。因此,当有人质疑影片逆袭情节乏善可陈时,笔者看到的却是电影创作者埋藏在故事背后的一颗昭示民族品格和担当历史责任的雄心。特别是在当前,与“躺平”和“内卷”相比,这种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个人奋斗的激情充分结合,有力提振民族士气和激励青年斗志的国漫气质更显得难能可贵。

    《雄狮少年》在传统文化里,成功找出了“舞狮”这个极具故事容纳度和传统象征性的意象,并与饱含底层关怀和现实议题的“留守少年成长”内容顺理成章地交织在一起,达成了传统文化、现实主义和民族精神三位一体的水乳交融,为现实题材的中国动画故事做出了原创性、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7日总第2396期 作者:田刚健 赖思危)

    材料二:

    清末民初,朝野上下传递出各种改良、革命的声音,中国早期著名影人郑正秋把中国传统的“载道”“教化”思想观念带入了电影,这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开端。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倾向于传统的罗明佑、费穆等人,还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左翼”影人,都在压抑、悲愤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表现出强烈的奋起抗争意识。因此说,在当时中国电影界无论保守还是激进都怀揣着“抗争美学”观念应该并不为过。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毫无疑问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同时在电影艺术理论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电影“抗争美学”,正是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奋起抗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长期被压迫过程中更加猛烈的全面觉醒。由此,在电影创作、电影批评、电影表演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理论思想体系,并且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建构具体表述为电影的“民族形式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维注入镜头语言和形式结构之中,因而产生了《林则徐》《林家铺子》《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此后,林年同先生总结出中国电影独特的“单镜头—蒙太奇美学”理论,这无疑打破了世界电影长期存在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界限,对世界电影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电影中实现了意义深远的现代转换,这是中国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1934年,费穆就提出了著名的电影“空气”理论构想,并且在此后长期的探索中,逐步将中国美学思想和艺术技巧充实到“空气”理论之中,因而成就了中国电影经典之作《小城之春》。北影厂摄影师聂晶秉持“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拍摄电影《小兵张嘎》过程中,总结出更具电影理论价值的“镜头动韵”概念,将蒙太奇所必备的情感、节奏、气氛等要素与中国美学相对接,揭示出较为成熟的中国电影诗意叙事理念。“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与蒙太奇“压缩—爆破”的理论内核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在电影镜头画面间确立的“动势”构思至关重要,从中国哲学美学的角度上说,可谓将“动”蕴于“静”之中,这实则是蒙太奇思维中最重要的“蓄势”问题,因此优秀的中国电影大多会呈现出浓郁的诗意色彩。

    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与文化积淀以及哲学、美学和艺术传统关系密切。因此,照搬国外电影理论而无视中国电影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会导致文化自主性的丧失以及创作的盲从与失序,也会远离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总体性、包容性和凝聚性的文化本质。事实上,中国电影理论一直与中国社会进程和文化传统保持着密切的有机连接,因而才能在与世界电影理论的交往互动中,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理论话语体系。

    (摘编自《从中国电影发展看文化自觉到理论建构》2022年4月26日 作者:陈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雄狮少年》描绘岭南风物、反映真实生活、回应时代关切、提炼中国情感,堪称2021年底中国动画的最大惊喜。 B . 《雄狮少年》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内涵指向,使阿娟的底层青年奋斗过程如同百年来复兴之路的中国近现代史一样充满艰辛曲折。 C . 醒狮文化激励了阿娟顽强拼搏,克服重重阻碍逆袭成功,阿娟的经历故事也诠释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醒狮文化精神。 D . 《雄狮少年》把传统文化、现实主义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是为以现实为题材的中国动画影片原创性、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有益尝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到50-60年代的电影理论建构在各个时间阶段都是独立的。 B . 中国电影独特的“单镜头—蒙太奇美学”理论改变了了世界电影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 C . 优秀的中国电影呈现出浓郁的诗意色彩,是因为在电影镜头画面间确立的“动势”构思,将“动”蕴于“静”之中。 D . 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也一直与中国社会进程和文化传统保持着密切的有机连接。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文化风格的电影理论”的一项是 ( )
      A . 动画版《小兵张嘎》历经6年创作,是首部演绎红色经典的动画片。 B . 《雄狮少年》在传统文化里找出了“舞狮”这个极具故事容纳度和传统象征性的意象。 C . 《大圣归来》展现孙悟空恢复无边法力拯救江流儿完成降妖除魔的惊天伟业。 D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昭示个人奋斗的雄心。
    4.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文中所涉及的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
    5. (5)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阳教授认为“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雄狮少年》的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