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红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元年,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善则从之。德彝所言,臣诚心服。”上悦。夏五月,有上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愿陛下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不取也。”冬十二月,或告魏征私其亲戚,上使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愿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事有得失,无惜尽言。”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臣光曰: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此非礼乐之功邪?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B . 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C . 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D . 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 疏,即奏疏、奏议,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与此意大致相同的还有策、表、制、奏等。 C .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在社交礼俗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频率最高的礼节,其中最隆重的跪拜礼是稽首。 D .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即指这个地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贞观元年,有人建议皇帝以欺诈的方式试探朝中臣子的忠奸,以此可以除去佞臣,遭到太宗的否定,其意见没被采纳。 B . 温彦博奉命前去责备魏征,魏征不仅没有遵奉诏令,还向太宗阐述了忠臣与良臣的区别,太宗听后为之前的言行感到后悔。 C . 面对神采英俊刚毅的太宗,进谏的大臣总显得手足无措,为此太宗有意和颜悦色,希望奏事者对政事畅所欲言,多有规谏。 D . 太宗曾认为关中人与山东人不同,殿中侍御史张行成上奏说这恐怕会显得心胸狭隘,天子应以四海为家,太宗欣赏并重用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

      ②冬十二月,或告魏征私其亲戚,上使温彦博按之,无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