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由来已久。它是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因为影响市容环境而难登大雅之堂。
地摊经济具有“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高学历、技能要求;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摊经济也是如此。地摊经济属于边缘经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流动商贩自身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包括经营规格、经营场地等;对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甚至承担高额租金的合法经营商户构成不公平竞争;妨碍行人和车辆正常通行以及出现各种扰民行为;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尤其是不合格食品;等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近来,“地摊经济”火遍大江南北,各地政府纷纷发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的好声音。“地摊经济”把“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转化为群众“真金白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受到广大群众点赞,一时间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发展“地摊经济”是“一切为了人民”的集中彰显。“人民至上”本身就是要造福人民。今年的疫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其中消费市场低迷、群众就业困难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发展“地摊经济”,一方面解决了疫情防控下,消费者在餐饮、卖场等室内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摊主经营费用低,没有装修费,没有铺面租金压力,没有雇员工资压力,不用交税,既降低了商户运营成本,也增强了消费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难题,因疫情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群众通过摆地摊实现灵活就业。西部一个城市,因设置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实现10万人就业。与此同时,发展“地摊经济”还方便了市民百姓的生活需求,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发展“地摊经济”是“一切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人民至上”本身就是要依靠人民力量。面对今年的疫情影响,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要把就业摆在第一位。而实现就业不仅需要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稳岗扩岗,增加公益岗位,也需要依靠广大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摆地摊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一个地摊不仅解决了一个人的就业,还圆了一个家庭的增收梦,甚至是致富梦。发展“地摊经济”,正是依靠群众实现就业增收愿望,实现增收致富梦想的鲜活例证。
发展“地摊经济”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又一次考验。“人民至上”本身就要求政府提高服务能力。十年前,全国不少城市都将“地摊经济”列为取缔对象,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小商小贩,损害了群众利益,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和城市管理成本。近日,各地陆续提出放开“地摊经济”,纷纷为小商小贩“松绑”,允许市民在指定的时间或区域占道摆摊经营,帮助低收入群体和失业人员度过经济“寒冬”。这不仅仅是城市发展治理观念的转变,更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也给城市主管部门更好地服务民生提出了新的思考。发展“地摊经济”要避免“地摊经济”走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要做好“放、管、服”相结合。一方面要切实担当起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在“管”字上下功夫。深入调研,问需于民,研究出台符合街区“地摊经济”发展的制度、标准和规范。强化法治保障,对在占道经营过程中严重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及时依法纠正,为“地摊经济”的规范经营、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确保“放”而不“乱”。另一方面要坚持服务为了人民,在“服”字上下功夫,强化对地摊经营者的规范引导,营造公平、整洁、宽松的地摊经营环境,发挥街道社区的主阵地作用,发动群众参与到对“地摊经济”的管理和服务中来,增强群众自治能力,使城市治理能力在发展“地摊经济”中经受住考验,得到提升。
(摘编自《发展“地摊经济”是对“人民至上”的生动
诠释》,“中国经济网”2020年6月1日)
材料三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到此摆摊的商铺注册时必须出示营业执照、货品资质证明书以及个人有效证件等。”呼和浩特某物业管理人向谷河传媒表示。
“其实,政府部门加强资质管理应成为地摊经济的基础。低门槛是地摊经济的标签,加强资质管理不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渠道,也让经营者感受到了平等与保障,让他们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意,更愿意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金台咨询报道称。
“城管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管理者,其在公共服务管理层面对地摊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相关管理部门务必通过‘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少出现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更多地体现正面效益。”《第一财经日报》消息称。
“我觉得还要提升摊主的公共素养,按照规定有序经营,保障食品质量,自觉维护秩序,保持环境卫生。多方相互协调才能让地摊经济长久健康发展。”呼和浩特一市民向谷河传媒表示。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