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沈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隐匿的王城

    杨海蒂

    站在高高的石峁古城上耳畔猎猎作响的朔风仿佛来自上古洪荒。

    放眼四望,东面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西面是苍凉的黄土高坡,南面是沧桑的古长城,北面是苍茫的毛乌素沙漠。亘古不息的秃尾河、窟野河,从城址两侧浩浩荡荡流过。

    在这片比国家还要古老的土地上,在这比人类还要久远的“两河流域”,被定义为“改写中国文明史”的石峁遗址横空出世。

    这儿是陕北神木县高家堡镇,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区域。“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神木充满了奇迹,名称就是一个传奇。极富特色的明代古镇高家堡,古时为边陲要塞兵家重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陕北四大名堡之一,尤以“城小拐角大”“城小神灵大”闻名。

    这是一座面积至少一千万平方米三重结构的石城。想想看,一千万平方米是什么概念,有十四个北京故宫那么大!石城的核心区域是外城、内城和“皇城台”。这是一项超级工程,后来被确认为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最大史前古城”。

    “皇城台”是今人赋予的名称,它类似于玛雅金字塔结构,是王的宫殿,是他的权力高台,历经几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傲然屹立。等级分明“宫禁森严”的建筑格局,昭示威严的王权凛然不可侵犯;类似北京紫禁城的环套结构设计,开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之先河。

    壮观的皇城台下,构筑精良的城墙绵延数十公里,z 字形门道连接着内外瓮城,门道两侧有两两相对的四个门塾(岗哨),门道内侧是两座高大的南北墩台,距城门不远处有马面、角台等城防设施。这是一座完备的军事防城,是整个东亚地区史前最完善的城防体系,说明四千多年前此地战事频仍、政治格局复杂。看来,人类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是哪位盖世英豪建造起这座宏伟都城?是谁站在庄严的皇城台上号令天下?

    ①它是黄帝之墟;它是夏启之都;它是羌人之城;它是匈奴鬼方城;它是上古西夏都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每一个可能性的背后,又有多个其他的推测或疑虑冒出来。著名历史学家提出的“黄帝之墟”一说,最引人注目,最令人兴奋。很多人愿意相信:②这座众星拱月的塞上之城,这座气势恢宏的史前城池,这座上古时期的建筑巅峰之作 , 正是《山海经》中描述的“昆仑之坡”“黄帝的昆仑城”。对黄帝在陕北的行踪,《史记》《汉书》都有记载,况且石峁古城的初建年代与黄帝在陕北的活动时间大致吻合,而邻近石峁的桥山、肤施就有黄帝冢墓、黄帝祠堂,在时空上都接上了轨,由此似乎更能确定石峁古城距为黄帝之都。

    当然,这只是推测而非考证,至少证据还不够充分。考古界虽然少门户之见,却向来有信古派、疑古派之别。“石峁古城是黄帝之都”结论的产生,自然会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兴趣,也必然带来学者的质疑和争议。最激烈的反驳,依据于石峁古城“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只是一个传说”。

    哪个才是正解?被掩埋湮没数千年的石城缄默不语。或许,对于尚未确证的事情,最好的态度是偏向于怀疑?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们被长城遮挡了视野,把中国古代史看作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过分夸大了中原文化的作用。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人类学家就在英金河畔的红山上嗅到了远古文明的气息。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六十年前也排众而出,提出“长城以北列祖列宗”的观点并敦促同行:“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

    石峁古城存续了三百多年,③留给我们一座隐匿的废都,一个王朝的背影,一部上古的史诗。它是黄帝肇启之都,还是一段文明孤旅?它因何废弃,人们去了哪里?石峁古城的伟大,在于它还只开掘出冰山一角,就已见证了石峁古人强大的创造力,展示了史前中华先民的历史足迹和文明历程。石峁王国的辉煌,石峁古城的衰落,还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还有太多的谜团等待揭开谜底。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已先后绝迹,石峁文明能登上人类文明史的世界舞台吗?

    拭目以待。时间是最伟大的裁判者。

    (选自《延河》2019年第9期,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峁古城面积超过了一千万平方米,陕北四大名堡之最的尤以“城小拐角大”“城小神灵大”闻名的高家堡就位于其中。 B . 为了战争的需要,四千多年前的人们修建了这座军事防城完备的宏伟都城,建立了整个东亚地区史前最完善的城防体系。 C . 对于这座古城的修建者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因为它应和了《山海经》《史记》《汉书》的典籍的记载,所以更多的人认为是“黄帝之城”。 D . 石峁古城的考古,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影响应该远比我们传统观点认为的范围要大的多。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看似满眼的沧桑 实则给人以苍劲雄浑之感 同时也突现了石峁古城的历史厚重感。 B . 文章为了突出石峁古城的特点,既运用了形象的描写,也运用了具体的数据、类比、引用等多种方法来表现。 C . 文章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历史的思考,内容看似庞杂,但以探究“石峁古城的主人是谁”这一主线贯穿始终,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D . 文章最后两段主要以议论的笔调作结,包含了作者对石峁古城的赞颂和期待之情,这样作结更富于感染力。
    3. (3)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手法,画横线的三处排比句在文中各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
    4. (4) 为什么说石峁古城“改写中国文明史”?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