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岑溪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世纪30年代初,以梁漱滨、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走进乡间,试图通过乡村建设运动实现“民族再造”为解决人才短缺这一关键问题,他们呼吁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对此,吴景超1933年先后发表《知识分子下乡难》和《农政局——一条知识分子下乡之路》两篇文章表达异议。

    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在理论、目标和具体实践内容上存有差异,但基本的立足点是一致的,即认同中国的新生命在乡村而不在都市,呼吁知识分子克服困难,到乡村担负起为乡民服务的责任。但在吴景超看来,呼吁知识分子回乡村去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有四:知识分子在都市的出路多,乡村缺乏容纳知识分子谋生活的职业;乡村缺乏实验室、图书馆等研究学问的设备;乡村中的物质文化较低,难以满足知识分子生活的需要;家庭宗族、亲戚朋友不愿接受知识分子回乡工作。40年代后期,费孝通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认为想留住人,需要造就能够应用现代知识的生产事业。可以说,吴景超提及的上述四个主客观因素在当前乡村中仍然存在.

    吴景超认为都市与乡村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分子不用下乡也可以为乡村服务,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第一,知识分子在都市对市民与乡民有同样的贡献,如记者在都市中办的报纸乡民可以看,医生在都市中开设的医院乡民可以住等。第二,知识分子在都市从事单纯为乡民服务的工作,如大学农学院知识分子通过改良育种、提倡合作事业以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第三,在都市中从事工商业的知识分子努力发展实业,吸收乡村中的过剩人口,以解决就业问题。

    吴景超提出在各县设立农政局,以提供职业的方式,用高于一般大学生的薪水,鼓励肯下乡服务的青年。县农政局至少需要三个知识分子来承担乡村工作:一个办理乡村社会调查,作为社会改良和设计的基础:一个办理农业推广,把国立或省立农事试验场所得的知识推广于乡村;第三个尽全力于乡村组织,推动组织领袖团及各种委员会,使乡民一盘散沙的生活转变为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人才匮乏仍然是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严重短板。重读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城乡人才关系和乡村人才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需要承认人才向城市集聚的事实,同时要以城乡互联一体为出发点,看到城市人才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吸引人才下乡,需要以职业和产业作为支撑,吴景超在《英国乡村问题》书评中,设想在乡村发展工业吸引人才,进而建设工农合一的新社区。那种倡导人才下乡担任志愿者、捐资捐物的做法,其作用是短期而有限的。三是人才下乡既要重视行政力量的推动,也要注重对乡村组织内生动力的培育。在吴景超的设想中,在农政局工作的识分子是幕后推动、监督和指导乡村领袖团的力量,但具体负责组织乡村中各种委员会的还是乡村领袖。

    (摘编自葛飞坤《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问题--从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出发”》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漱洖、晏阳初等人呼吁知识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吴景超发表文章对此表示反对, B . 乡村物质生活比城市差、缺乏适合知识分子的职业等问题,目前还没得到彻底解决。 C . 身处都市的知识分子不用下乡可在提供文化和医疗服务、办理乡村社会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 D . 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立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人才问题,着重分析吴景超的相关论述及启示。 B . 文章在概述吴景超对知识分子下乡难原因的认识后,引用费孝通的观点作了印证。 C .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以“三个知识分子”为例,阐述了推进乡村工作的具体做法。 D . 文章使用“主要原因有四”“其途径至少有三条”等表述,用语准确,条理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当年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呼吁知识分子下乡是有意义的。 B . 我们不仅要积极改善乡村的物质条件,让知识分子能够安心工作,还要扭转轻视回乡工作的就业观。 C . 吴景超认为城乡互联一体,知识分子在城市也可服务乡村,因此人才向城市聚集对乡村建设没有影响。 D . 乡村建设应大力培育乡村组织内生动力,而不能一味依赖行政力量,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界捐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