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我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
“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医药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气学理论。“气”是《黄帝内经》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曰人”,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等。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
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虛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内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虛静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虚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最根本的养生智慧,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和致中,“中和”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是仁心仁术,“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明代王绍隆《医灯续焰》)。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本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
“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行为规范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中医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模式。
“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而“脸”的建设是我们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医院应该展现给社会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形象。环境形象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为有形物质实体,形成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准中医的门,找对中医的人,通过环境形象引起视觉注意,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定位。
中医药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上要注意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只考虑“脸”的部分,这样的文化就是虚浮没有根基的表面文化;如果只强调了“手”的方面,忽略了“心”和“脸”的建设,那样的文化就是机器文化,自身没有动力,完全靠外力的约束,也谈不上外显出来的精神面貌了;而“心”的建设才是第一位的,“心”的建设就是打造大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向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努力,那么制度和规范就变成一种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律行为,展现在外的形象也自然传递了共有文化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张其成《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塞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辩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