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疾病传播,公筷公勺应成餐桌标配
同吃一盆菜可能吃出多种疾病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邀约三五好友同桌共餐,对酒当歌别有一番情趣,但一不留神,也可能把病毒、细菌打包吞下。有研究显示,人群中食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而“共餐共食”,为细菌和病毒提供了进入人体的可趁之机。
1月底,南京一家庭一次聚餐,导致7人先后确诊患上新冠肺炎。哈尔滨一家庭9人聚餐,9人均为确诊病例。除了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粪口传播的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伤寒杆菌、手足口病,都是潜在危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的螺旋状的革兰阴性细菌,能引起胃部一系列病变,例如胃癌、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成人和儿童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疾病,全球约50%的人携带。
抵挡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新冠病毒,分餐制可谓一道健康屏障。
分餐制为人类抵御细菌、病毒构筑健康防线的同时,也会间接带来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合餐可能不太好控制进食的量,每餐吃得多,能量摄入过多,易引起超重肥胖,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江苏苏州市立医院消化道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寒认为:“围桌合餐时,可选择的食物很多,有的人可能会挑食,例如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海鲜吃得多,可能有患痛风的隐患,但分餐制有利于控制食量,便于营养均衡摄入。”
各种原因影响公筷“流行”
每当一次流行性传染病爆发,分餐制都会被大力倡导。非典之后,使用公勺公筷的呼吁曾一度流行。《非典期间与非典后期居民相关健康行为比较》一文指出:非典期间,在外出就餐的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比例为12.1%和24.8%,但非典疫情结束,这一数据比例即下降至11.2%和22.7%。
而一些餐饮企业认为实行分餐制增加了人力成本,也需要占用更多的碗盘、筷勺,餐具成本提高,所以推广分餐制一直存在困难。有些地区几十万户餐饮服务单位,推行分餐制的不到10%。
专家们表示,健康意识不足也是影响分餐制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四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三成网友则表示反对。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想分餐或使用公筷的人反而常常让人觉得“另类”。
各地尝试改革或将加速分餐制推广
不过,这次新冠疫情让人们开始反思很多日常习惯,用餐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而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更是明确表示,下一步将总结一些地方推广分餐制的经验,将好的做法形成制度,进行推广。
而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也正在纳入饭店的日常管理环节。3月8日,江苏泰州发布《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这是全国首个出台的地方性公勺公筷使用标准。3月24日,宁波市在浙江省率先推出统一定制公筷以区别普通筷子。此外,北京、上海、河北、湖南等地也明确倡议使用公筷公勺。
对不同的企业、场景可以尝试不同的分餐制,例如大型、高档次的餐饮企业,可以推行“位上菜”,即按位上菜、一人一份;中小型餐饮企业,可以尝试多用公筷公勺;居家用餐,家庭成员可以使用固定碗筷,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爱护他人。
[相关链接]
中国分餐历史远超会食历史。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食物是共同所有,食物加工后,按照人数平分,然后各自进餐,这是最原始的分食制。到了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食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高足坐具,这促使大家开始同桌而食。到了唐武周中期后,国家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此时分餐与会食并存,会食成为主流。不过,在这段时期,用餐方式仍有过渡期多元化特征。到宋代时,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到明清时期,会食制就完全成熟流行了。
(选自《科技日报》4月21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