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辽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 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②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 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③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垛,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

    (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材料二:

    ①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 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 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②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 惠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 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 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③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 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

    ④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圆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 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

    (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无法一致,读者在理解时需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B . 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 C . 作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创设意义空白,符合创作规律,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 .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 B .     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主要原因是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 C .     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可能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 D .     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
    3.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    )
      A .     读《天净沙·秋思》,通过几组名词性词组,还原诗歌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 .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C .     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D .     关注到《复活》定稿中丰富了玛斯洛娃出庭受审前的外貌描写,在比较中体会修改意图。
    4. (4) 材料二如何论述“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请简要分析。
    5. (5) 综合上述材料,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

      原稿

      定稿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 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