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高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从命题阶段开始,就以诗词运用为重心,激活古老“赋诗言志”传统,以诗词为武器,打通时间、空间、雅俗壁垒,为生活赋能。第一期中的“身临其境题”正是这样的尝试,题目要求引用古代诗词形容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答案则是楚辞《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西游记》电视剧主题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楚辞》则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在这道题目中,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完成了一次隔空话,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歌词,跨越了三个体裁,让古诗之情融入当下之情,以古人之志表达今人之志。

    中国人有一座巨大、开放的语言宝库,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共享。《中国诗词大会》便将这一共享过程集中呈现,辅之以声光视效等媒体手段,使之成为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来自少年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的诗词爱好者登上舞台,一较高下。让人禁不住感叹,经典诗词绝非高高在上的“王谢堂前燕”,而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词之美也不应被定格于书本,而是需要随着不同职业的人走入生活,融入新时代。只有这样,诗词才能用起来、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起大众共情。第二期中的题目“选一句诗词送给海拔最高边境派出所民警”,答案并不唯一,其中一位选手选择了毛泽东《卜算子》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得到了万人团中大部分人的认同,因而胜出。这是对前五季标准答题模式的重大突破,评判的标准不归于专家学者,而是归于万人团,实现了由个体表达到群体表达的完美融合。

    (摘编自《<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诗词为生活赋能》)

    材料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通过现代化手段,在思想立意、文化内涵、节目形态等维度上既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也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人们在经典诗词的引领下,一边重温古代文化的创新魅力,一边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重塑道德理念,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添油助力。应当说,经典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语,更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长歌行》里的惜时之意、《山高路远》中的乐观进取……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直抵人心,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注入更加充沛充实的文化元气。中华民族是长于抒情、长于吟咏诗歌的民族,诗词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它不应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当时时刻刻活跃在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借由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新技术的新玩法,“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这一全新概念也促使更多人加入到“经典传唱人”的行列。我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我们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

    (摘编自《用经典诗词培根铸魂引领风尚》)

    材料三:

    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摘编自《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创新尝试,强调“诗词运用”,将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完成隔空对话,让古典诗词在当今呈现出更鲜活的生命。 B . 诗词之美不仅仅美在词语,更美在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不应被限定在书本上,更应该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新时代。 C . 传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可以开阔我们的思想,重塑我们的道德理念,可让我们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社会更加和谐。 D . 诗词的“意味”可以体现人的情感,故其本身就具有历史合理性,而能否引发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是诗词能否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对前五季的最大突破是由个体表达走向群体表达的完美融合,答案评判的标准不再归于专家学者,而是归于万人团。 B . 《中国诗词大会》经过六季的迭代传播,打通了时间、空间雅俗壁垒,跨越了年龄、职业、学历背景等,是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 C . 目前,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普及诗词重在记诵,实际上,这种做法只停留在了“技”的层面,具有局限性,并不是对古诗词真正的普及。 D . 要让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融入当代生活,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需要学者们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
    3. (3)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和《经典咏流传》在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上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