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北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从小说《三体》持续热销,到电影《流浪地球》得高票房,一批科幻作品广受好评。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发展方兴未艾,涌现出大批网络文学作者。科幻文学与网络文学互动加强,更多科幻作品在网络平台落地生根,创作队伍持续壮大,科幻作品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大众。

    科幻作品虽然不等于科学著作,却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帮手。而网络文学因其传播的便利性,在众多文学品类中拥有数量优势。所以,网络科幻作品的出现,让科幻作品获得更多传播渠道,融入更大的阅读群体,并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如何让网络科幻作品更好承担起普及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功能,激发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值得深入研究。

    做好科普,网络科幻作品需要向硬核科技“取经”。基于科技进行合理想象,一直是科幻文学的魅力所在。读者熟知的《三体》就巧妙融入了黑洞、引力波等物理学知识。有了专业知识的支撑,文学作品的“科学味”才更浓,专业度才有说服力。更好反映时代变迁,用文学描绘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图景,记录人类科技前行步伐,将激发更多读者的求知欲、更多科技爱好者的探索热情。

    做好科普,网络科幻作品要更加贴近受众。网络科幻作品需要有精巧的结构、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把科技和艺术有机融合到作品中,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趣味性、互动性,让更多读者感受科学之美、人文之美。时下,在一些平台,网友自发整理科幻作品知识点,分析其中科学原理,互相答疑解惑。这也说明:作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才能形成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让科普深入人心。

    做好科普,网络科幻作品还需要完善从规划到开发的全版权运营链条。如今,科幻文学作为连接科技、文化与产业的桥梁纽带,具有极大发展潜力。未来科幻产业的开发和探索,不会只停留在文学层面,还将涉及包括出版、影视、游戏、动漫、实景体验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借助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技术,科幻叙事将从文本和屏幕中的虛拟场景,转化为真实场景和沉浸体验。借助技术赋能,设计开发更多场景,将为大众科普提供更多可能。

    据一份调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相关平台科幻作品日均阅读人数明显增长,彰显了广大读者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融入科幻元素的网络文学,一头连着浩瀚宇宙,一头连着万千受众。用生动故事传播科学知识,定能让科幻作品更好成为孕育想象力的摇篮,鼓励更多人迈向科学探索之路。

    (摘编自《科幻作品助力科学普及》,人民网2021年11月23日)

    材料二:

    的确如此,科幻是基于科技,对未来的想象和构建。“它基于现在,连接未来,也常常回到过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廖红看来,科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全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串起了好奇心、想象力、科技以及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判断。“2020 年《流浪地球》引爆了国人对科幻的热情。许多科技工作者对电影涉及的科技知识也进行了全面解读,这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波科普、科幻的高潮。同时,电影所传达的对家人、朋友、国家、人类的这种责任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共识,传播了我们中国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理念。”廖红说:“我们期待通过科幻这一类型的文学、艺术、影视、动漫、游戏等各种形式的载体,帮助大家树立科学梦想,激发创造热情,引发对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当人们思考未来,创新的激情和创意就会被点燃。“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李新看来,“科技创新成果能通过科幻文学的阅读、影视播放、游戏的游玩以及体验消费等形式,让更多公众更好理解科技创新,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确实,从科幻作品中获得灵感,然后一步一步将其实现,最终成为改变时代的科技创新成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地球静止轨道又名“克拉克轨道”,“克拉克”是指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在1945 年预言了“地球静止轨道”的存在。那时,人类尚未进入航天时代,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的设想看起来颇为超前。但仅仅20年以后,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就都已被广泛使用,为了纪念他对这条轨道的预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它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对于科幻来说,科技创新为其提供了无限幻想空间。2018年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模拟了未来VR技术高度成熟后的世界,人类穿梭在现实和虛拟之间,就如当下网络线上线下各种互动和联通一样。放眼当下,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天眼以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成果等,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资源库和灵感来源。

    科技创新还为科幻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数字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沉浸交互技术、3D技术等都为公众提供了更真实更具体验感的科幻视觉盛宴。

    (摘编自《中国科幻,离辉煌有多远》,《光明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幻文学与网络文学加强了互动,更多科幻作品在网络平台落地生根,科幻作品正以积极的姿态走向大众。 B . 网络科幻作品已然承担起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功能,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得到激发。 C . 人们对科幻作品的阅读兴趣增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后,相关平台的科幻作品日均阅读人数明显增加。 D . 通过科幻文学的阅读可以让更多公众了解科技创新成果,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技、文化与产业的纽带是科幻文学,但是未来科幻产业的开发和探索将不会在文学层面上,会转向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 B . 科幻作品基于科技合理巧妙融入科技创新知识、物理学知识,文学作品的科学味、专业味就会更浓,其专业度更具说服力。 C . 科幻作品将科技与艺术有机融合,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趣味性、互动性,增强读者对科学之美和人文之美的感受。 D . 科技创新为科幻提供了无限幻想空间,悟空号、墨子号、中国天眼等成果,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资源库和灵感来源。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观点的一项是(    )
      A . 手机之父马丁·库伯在看了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的通讯装置后开始手机的研发。 B .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文武在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创作了科幻文学作品《未来星球2049》。 C . 俄罗斯飞机和直升机设计师埃格·希克斯基在读过科幻小说《征服者罗比尔》后发明了直升机。 D .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启迪了西蒙·莱克、伽利尔摩·马可尼等人发明了潜水艇、无线电报。
    4.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科幻作品对科学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