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绿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托底”与“先行”功能兼备。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国家电网全系统日均投入10万人,创造了三天三夜为武汉雷神山医院通电、五天五夜为武汉火神山医院通电、37小时为武汉最大方舱医院通电的“国网速度”。 火神山医院供电工程中,员工为了连夜吊装4台10千伏环网柜,跳进冰冷刺骨的深水泥坑中敷设电缆,穿着湿透的泥衣战斗到凌晨三点。

    除了保供电,国家电网还通过快复工、稳就业、补短板等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累计出台5批42项措施支持疫情防控及供电服务保障,以电网率先复工带动全社会恢复生产;提供就业岗位4.62万个,比去年增长40%,并优先考虑高校毕业生、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实施百日攻坚,让198个贫困县的1777万居民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摘编自冉永平,丁怡婷《为做好“六稳”“六保”提供可靠电力支撑》《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0日)

    材料二:

    只要不是没交电费或出现线路故障,就永远不会停电。记者从国网江苏电力公司获悉:停电检修等“计划停电”将在长三角告别历史舞台。首先取消计划停电的是南京、上海、杭州三座城市。

    计划停电是电网企业沿用多年的工作模式,一般是为了升级改造电网、消除电网设备隐患,或者让新的工厂、商户、居民接入用电,是企业、居民停电的主因之一。取消计划停电以后,这些作业都将采用不停电作业的方式来进行。

    取消计划停电的底气,来自城市电力网架的优化和电网科技的进步。在江苏,电力部门一方面不断升级电网,另一方面全面推动配网作业由以停电为主向不停电转变。在杭州,依靠着智慧AI调度、电力大数据感知、电网自愈和带电作业等新技术新手段,停电作业越来越少。在上海,供电部门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细化管控方式,减少输电线路不必要的停电时间。

    (摘编自申琳《长三角重点城市将告别计划停电》,《人民日报》2020年9 月8日)

    材料三:

    展望未来,电力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2020-2035 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电气化进程加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传统用电行业增速下降,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用电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电力需求刚性增长;未来西部地区用电比重将有所提高,东中部地区仍是我国的用电负荷重心;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提高电网互济能力,共享备用资源,减缓最高负荷增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一时期,通过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抽水蓄能、适度加快发展气电、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用好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电源结构更加优化,电力系统更加安全。通过统筹源网荷储发展,推进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清洁能源供能方式,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电力可持续保供能力将不断提升。

    (摘编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 2020年6月12日)

    1. (1) 下列对中国电力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国家电网保供电、快复工、稳就业、补短板,起到了“托底”与“先行”的重要作用。 B . 为了实现升级改造、消除设备隐患,或者让新的工厂、商户、居民接电,电网企业一般采用计划停电的工作模式,给用电企业和居民带来不便。 C . 在2020~ 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十五年里,电力行业将加速发展,但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D . 国家电网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六稳”“六保”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将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电网日均投入10万人,在武汉创造了三天三夜为雷神山医院通电、五天五夜为火神山医院通电、37小时为当地最大的方舱医院通电的“国网速度",实现供电保障。 B . 材料一二介绍了国家电网在新冠疫情防控阶段及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肯定了其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表现。 C . 南京、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将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控,在电网升级改造、消除设备隐患或为新用户接电等情况下永远不会停电。 D . 有序发展水电、适度加快发展气电、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发挥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等,是我国电力发展布局的任务。
    3. (3) 我国电力企业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推进电气化进程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