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2·大庆模拟) 阅读判断

    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蔡元培表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既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为北大网罗不少专心向学且学有所长之士,使其很快成为中国学术之重镇。

    蔡元培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有意思的是,对于蔡的相邀,陈独秀起初断然回绝,“因为正在办杂志”。蔡则表示:“那没关系,把杂志带到学校里来办好了。”这样《新青年》也伴随陈独秀走进北大。

    不单教授们在办刊物,许多学生也投身到刊物的创办中。影响所及,社会层面所出版的诸多杂志,也同样具有鲜明的“学”的色彩,基于“分科”组织杂志的文章,也构成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创办刊物的普遍情形。

    蒋梦麟曾指出:“回溯民七至民十一年之间,从文字上而使吾国思想界生转变者,有《新青年》,其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之鼓动,影响青年最大。”时人也指出:“举凡革命主张的鼓吹,世界思潮的介绍,现代文学的提倡,新兴艺术的引进,科学精神的展开,哲学理论的探讨……其所持的工具,莫非为报章、杂志、书籍。”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依据上述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北京大学与《新青年》杂志的结缘,是由蔡元培一手促成的。(   )

    ②蔡元培采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中国学术之重镇。(   )

    ③新文化运动期间,《狂人日记》对青年的影响也很大。(   )

    ④新文化运动期间创办的各种刊物中,只有《新青年》宣传新思想。(   )

    ⑤出版事业与新文化运动没有关系。(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