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2八下·偃师期末) 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摘编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编自邓小平《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初)

    材料四: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说明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材料五: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至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严重的挫折”主要有哪些事件?(至少说一件)中国农村在“新的伟大革命"中实行了什么制度?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提出了什么重要观点。材料反映的谈话有着什么样的重要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益处。
    5. (5) 根据材料五,说说在这次会议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所做的不懈追求你有哪些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