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连云港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在这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宣示义,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宣示义,是一切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共有的;启示义,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作品中更丰富。

    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五类启示义,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程度,构成一个系列。双关义与宣示义关系最密切,双关义两个意义一个就属于宣示义。情韵义是附着在宣示义之上的各种诗的感情和韵味,它不能离开宣示义单独存在。象征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在整句诗或整首诗中。深层义可以含蓄在词语中,但多半含蓄在全句或全篇中。上述四种意义,或是诗歌语言所负荷的,或是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或是诗歌语言所指代的,可以总称之为言内义。然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义既不在词语中,也不在句子中,而是在字句的空档里,即所谓字里行间的“行间”。它虽然并未诉诸语言,但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

    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富有言外义的诗歌,状物而不滞于物,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它总是让人读后还要思索一下,寻一寻余味。在寻思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遂得到艺术欣赏的满足。

    大凡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前因后果,感情的发展也有它的脉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通常不是把感情脉络的连续性呈现给读者,而是从感情的发展脉络中截取最有启示性的一段,把其他的略去,留给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同时句子之间有较大的跳跃性,句子之间留下了较大的空白。从感情脉络中略去的部分就隐约地浮现在这无言的行间,并以它们的多姿与多彩丰富着言内之物,构成诗歌的多义效果。

    富有言外义的诗例可以举出许多,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写一个大雪之夜,准备集合轻骑兵,去追击溃退的敌人。诗人只写了准备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了。“狱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并不是战斗的结束。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有不尽的意味和无穷的魅力。又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大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前人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是不错的。

    以上所讲的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吉言外义,构成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籍的艺术持色。但这五种意义的区别,只能说是大致的、相对的。在有的诗里,各种意义可能并存着,很难十分严格地划分开来,不必过于拘泥。

    (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而中山果落,打下草虫鸣”。此联中有一个境,境中有一个人。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扑扑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有活有动的。

    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扑扑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启示义不仅借助语言还借助意象给读者意义,读者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未必完全相同。 B . 双关义与宣示义关系密切,双关义的两个意义,一个是明确的,属于宣示义,另一个不然。 C . 诗的象征义大多体现在整句或整首诗中,只有很少的诗歌的象征义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 D . 就与宣示义关系程度而言,情韵义要比深层义对宣示义的依赖程度更深,关系显得更为密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宣示义是一切日常口语和书面语共有的,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 B . 中国古典诗歌通常在句子中间留下较大空白,因而其感情发展的脉络也不够完整。 C . 要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把诗写的有情有景,必须用视觉和听觉去写好景。 D . 王维的“诗中有画”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体悟,是一种作者能讲出的直接传递的意境。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境的一项是(    )
      A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B .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游园》) C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D .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班级举办读书分享会、请结合材料一,简析“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言外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