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绵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编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

    材料二:

    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因此,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拋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我认为,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摘编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

    【注释】林建华,2015—2018年任北大校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蔡元培认为,每个人求学都有一定的目的,但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进入北大这所大学,要把目标统一到求学上来。 B . 蔡元培强调大学时期要“植其基”,这里的“基”既包括学问的根基,也包括求学目的纯正、道德品行端正等内容。 C . 蔡元培和林建华都认为,北大师生不应以追名逐利为目的,而应追求真理,守护真理,代表社会良知,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 在林建华看来,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既包括平等地争论学术,也包括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和失败也是学生成长之路。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蔡元培演讲的对象是学生,他认为当时的北大极其腐败,对此现象深为不满,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主张。 B . 蔡元培希望学生爱惜光阴,专心求学。虚度光阴,学问无成,不但耽误自己,投身社会后还可能贻害他人和国家。 C . 林建华演讲的对象是教师干部,演讲的内容具有概括性,重在摆出观点,明确方向,提出要求,亮明态度。 D . 林建华提出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北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3. (3) 蔡元培和林建华的演讲,虽时代不同,各有侧重,但在演讲的内容上仍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请简要概括其观点的共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