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济宁期末) 文言文阅读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 , 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调知鄞县。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 , 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太子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明年,以安石参知政事,举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B . 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C . 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D . 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示欧阳修”与“归以示成”(《促织》)两句中的“示”字含义相同。 B . “唯患其不就也”与“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 C . “每讲说见称”与“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 . “上览而置之”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喜好读书,才能出众。他曾经得到过曾巩、欧阳修、韩维、吕公著等人的赏识,声名鹊起,最终受到朝廷的重用。 B . 王安石勇于任事,主张变法。出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万余言,指出国家贫弱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仁宗没有采纳其主张。 C . 王安石享有盛名,多次辞官。朝廷多次委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人们认为他无意功名,直到神宗即位,他才入朝为官。 D . 王安石义正辞严,能言善辩。司马光认为他尽更祖宗旧法,而他认为新官的添设,新法的决定、制定、执行都是名正言顺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 (5) 从《与王介甫书》来看,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