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2六下·拱墅期末) 阅读《毛主席在花山》,回答问题。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不久后,花椒树下的碾子又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乡亲们。”

    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晾在石板上,请碾米的乡亲们喝。开始,乡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里的人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就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 (1) 填空。

      文章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①;②;③帮助母女推碾子。

    2. (2) 读句子,正确理解。

      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米粒。

      这句话主要采用了哪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选择正确的一项,(    )
      A . 语言描写 B . 动作描写 C . 神态描写 D . 心理活动描写
    3. (3) 这句话反映出毛主席怎样的品质?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 热爱劳动 B . 平易近人 C . 关心群众 D . 珍惜粮食
    4. (4) 以下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 从毛主席发现没人碾米想到会影响群众吃饭,看出他心系人民的生活。 B . 从毛主席给群众沏茶,还帮母女俩推碾子,看出他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C . 文中毛主席的三件事,如果调换先后顺序写,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理解。 D . 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表现出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
    5. (5) 对于文章的开头,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 文章开头强调了毛主席夜以继日地操劳,但仍时刻关心群众,更凸显了他的品质。 B . 文章主要写毛主席在花山和人民群众的事,开头一段与主要内容无关,可以删去。 C . 文章开头写了毛主席暂时借用一位老人的农家房舍工作,与文章结尾呼应。 D . 文章开头介绍了毛主席工作的地点,突出了当时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危险。
    6. (6) 文章的结尾写一位老人觉得见过毛主席,但又想不出在哪儿见过,如果你是警卫员,会怎样解答这位老人的疑惑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