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在我们看来,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当今天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借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更深层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然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 B . 《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C . 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D . 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B . 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 . 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 D . 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马克思认为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 B . 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 C . 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 . 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