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海南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苏轼不仅是大自然的出色歌手,而且对自然美有独特见解。苏轼指出,客观的山水自然美同诗人耳目相接,触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令诗人情不自禁地歌唱他、赞美他,这是作家创作自然诗的源泉,这种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的观点与前人一脉相承。

    苏轼强调诗文创作,特别是自然诗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要有真情实感和创作冲动。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说:“诗从肺腑出。”对于自然诗来说,首先要求对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对象满怀真挚、亲切之情,甚至要把它们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知心朋友来对待。其二,主张诗要自然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他认为诗文创作“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也反感“好为艰深”,“以文浅易”他赞赏诗的“奇趣”,却严厉指责那些“求深务奇”,以至“怪僻而不可读”的作者;他爱好豪迈风格,但又痛斥那种以狂怪来冒充豪放,认为“奇怪”应该是自然“溢出”,不能人为地强求。

    自然诗的描写对象是自然类,自然万物都是按照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因此,苏轼非常强调亲自阅历,广泛深入地体验和研究大自然,他把这一点看作是自然诗创作头等重要的前提。他在《怀西湖寄晃美叔同年》诗中,具体叙写自己长期深入地观察和研究西湖的体会,他说西湖之景“谁能识其全”,“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为了认识西湖美景之“全”和“妙”,苏轼幽寻穷年,遍游祖国诸地。

    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可以发现美,但山川自然景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因而自然美具有不稳定性。苏轼能清晰地认识到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并从哲学上对此作了理论概括,具体指出:“人禽室宫器物皆有常形”,而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均无常形”。他在著名的山水哲理诗《题西林壁》中形象地表述了这一观察事物的方法,他认为要认识自然乃至世间万事万物,固然要“游于物之内”,才能洞悉幽微,但如果只顾深入其内,或视野狭小,或囿于私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陷于主观性和片面性。苏轼正是成功地运用“以静观动”和“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的方法,去观察和把握山水自然美。

    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是自然诗的源泉,这是自然美的客观性,但是,自然诗并不是现实中的自然美的简单重复,而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成品。客观自然美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苏轼多次论述自然美的丰富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他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又说“江河之大,与海之深兮,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苏轼提倡在山水诗画中创造这样一种“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意境美,他认为这是艺术上最难的课题,也是最美的境界。

    (摘编自夏玲《谈苏轼“随物赋形”与“自成文理”的艺术自然美学观》)

    材料二:

    在谈到绘画的创作过程时,东坡提出“随物赋形”的命题,在《书蒲永升画后》中,东坡说:“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东坡赞赏蒲永升所画之水为“活水”而非死水,因为画家性情与画融合一道。东坡又谈到此前以画水著称的画家都能画出水的变态,号称神逸。

    “随物赋形”作为画论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其所主张之意,一在于画家在创作时要应物随机,不主故常;二是赋形有充分的主体性,是画家在随物应机中摄取对象之形而予以艺术表现,融合了创作者的生命力及精神品格。“物”是指事物的本然状态,“形”则是指创作的应然状态,这是一个由本然而应然、由形似而神似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率性而为的过程。

    形神是一对不可孤立、单独看待的美学范畴。不能脱离形似单论神似,也不能拘泥于形似而忽略神似。对于绘画而言,“形”是必不可少的,无形似则无神似!这个形,是画家笔下的形,而非外在物象之形。作为文人画意识的代表人物,苏轼主张传神而超越形似,他所说的“传神”,并非静态的,而是因其随物赋形而生成的效果。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又指出人物画的“传神”,不是在于其形貌描写之外,又有神韵附焉,而是就在所画人物的自然神态之中,也即在人物的一颦一笑之中。画家达到自由的境界,随物赋形,运斤成风,即会达到“传神”的效果了。

    (摘编自张晶《“画以适意”与“随物赋形”——苏轼画论撷要评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水自然之美是作家创作自然诗的客观条件,外物有触于中而产生诗这一观点是苏轼独创的见解。 B . 苏轼赞赏“奇趣”,但指责那些“怪僻而不可读”的作者;他爱好豪迈风格,但痛斥以狂怪冒充豪放的做法。 C . 苏轼强调,要亲自阅历,广泛深入大自然,真正认识到自然奥秘,从而为创作优秀的自然诗奠定基础。 D . 自然之美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自然诗的作者需进行一系列创造性劳动,才能创作出诗词的意境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诗需要将真情实感以自然的方式流露,反对人为的矫饰,因此创作过程中不太追求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 B . 从苏轼诗句“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可看出诗人对自然的真情实感。 C . 苏轼在绘画时十分重视画作的传神,他对所画对象的外在形态并不看重,主张画作要传神从而超越形似。 D . “赋形”具有充分的主体性,是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像苏轼这样的画家的创作活动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符合文中苏轼诗画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
      A .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B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C .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D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苏轼提出了“随物赋形”的美学观念,请结合材料谈谈自然诗和绘画创作应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