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就能看到,二十四节气的生命远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节气的故事还未完待续。从历史发展来看,节气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以此保持旺盛的活力。比如清明,原本是一个 农民抓紧春耕的节气,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融入寒食节的习俗,形成了祭拜扫墓、踏青出游两大代表性节俗,应时而变,又有了慎终追远、追思先贤、缅怀先烈等内容。特有的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被“清明”承载,依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近现代以来,各地农民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比如,以前的农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表示谷雨之后,寒冷的天气基本上结束了;如今在一些地方改成“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延迟”,成为农民安排农事的新依据。
除了实用价值外,( )。它在不知不觉中 我们对缤纷世界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大千气象的 。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垫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表现了中国人“感时应物”的节气律动感。前两句是自然气候,后两句是农业活动,从这种对应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联系深深 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
干预
体会
铭记
B . 提示干涉
体会
烙印
C . 提示干预
体验
烙印
D . 警示干涉
体验
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