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表1:两次工业革命重大成果
成果 | 时间 | 发明人 | 国家 |
飞梭 | 1733 | 凯伊(职工) | 英国 |
珍妮纺纱机 | 1765 | 哈格里夫斯(勤俭工) | 英国 |
水力纺纱机 | 1769 | 阿克莱特(理发师) | 英国 |
骡机 | 1779 | 克隆普顿(纺纱工) | 美国 |
复式蒸汽机 | 1782 | 瓦特(修理工) | 英国 |
水力织布机 | 1785 | 卡特莱特(工程师) | 英国 |
汽船 | 1807 | 富尔顿(工程师) | 美国 |
蒸汽机车 | 1814 | 斯蒂芬森(矿工) | 英国 |
发电机 | 1866 | 西门子(工程师) | 德国 |
电动机 | 1870 | 格拉姆(发明家) | 比利时 |
电话 | 1876 | 贝尔(发明家) | 美国 |
汽车 | 1885 |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家) | 德国 |
柴油机 | 1887 | 狄塞尔(工程师) | 德国 |
飞机 | 1903 | 莱特兄弟(科学家) | 美国 |
材料二:1914年,美国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已有365个,拥有近万名科技人员,同时美国的科研机构大部分是由企业家和发明家出资建立的。德国大学由单纯教学型逐渐转向教学-学术研究型,大型的工业公司都筹建有独立的研究部门。
——据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