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 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明确要求,为努力谱写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 篇章提供了根本指针。面向未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 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格局,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 明的新形态,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坚定文化自信,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增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自觉。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加强主体性自觉,理论创 新才有底气。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真理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发现并回答了属于自己时代的 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也都源于不断回应中国各阶段发展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 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扎根中国 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积累和视野都不可或缺。积累再多,如果没有宏阔、全面的视野,也 很难有原创性的思想。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仅仅局限在本专业内,就会失去对更广知识领域的好奇心, 失去对整体世界认知和把握的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有专业的视野,又要有跨专业、跨 学科乃至跨文明的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学科交叉融合工作,既加强基础学科能力培养,又打破学科 专业壁垒。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正确吸收外来,借鉴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观点,更好地回答和解决 中国问题、世界性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增强使命意识,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以守正的定力、创新的能力、持续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摘编自王博《增强主体性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