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庆之曰:“远来之卒,皆已疲倦,魏人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 , 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
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缺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曰武。庆之性袛慎,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节选自《梁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B . 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C . 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D . 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麾下,此处指将帅的部下;作为谦辞,也可用于将帅自称。
B . 杖节,指手执符节,古代皇帝授予出使大臣或大将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 . 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枚形似箸,可系于颈上。
D . 辎重,古代泛指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本文指军队携运的物资。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庆之忠心事主,纯良勤勉。高祖喜欢下棋,经常通宵达旦,其他侍从都因疲倦睡着了,唯有陈庆之随叫随到,高祖对他格外赏识。
B . 陈庆之能言善断,能安军心。曹仲宗等担心腹背受敌想撤军,陈庆之拿着节杖在军门前鼓励军队,敌军已无战斗之心,都思谋退却,这正是我们成就功名的时候。
C . 陈庆之胆略过人,能征惯战。北魏的援军部队构建城垒分兵牵制,陈庆之率军衔枚夜袭,攻破其中四座城垒,迫使涡城守将王纬请求归降。
D . 陈庆之为人正直,心系百姓。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灾,使得大部分灾民得到救济。豫州的百姓请求为他树碑颂德,也被皇帝批准了。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人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
②庆之性袛慎,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
-
(5)
选文充分表现了陈庆之的骁勇善战,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