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玉溪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 .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 .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 .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 B . 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C . 五帝是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说法不一,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D .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苏武传》中“故使陵来说足下”表示对同辈的敬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 . 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 . 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 . 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②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5. (5) 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