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柳州开学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而实际上,中医具有多方面的深层含义。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只是治病的。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国,那便是上医。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经生病的人,是治未病的。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史传,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的长兄,让人不生病。所以中医认为,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养生预防。

    清代学者钱大昭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曾国藩的儿子身体比较虚弱,他在家书里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且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盛行的理念。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之一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当然,凡事都不能绝对,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但不能依赖,药只是起辅助作用。这是传统中医的第三个含义。

    最重要的是中医的第四个含义,即中医讲究“中正平和”。这跟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不是固定式的,而是“动态”的、“变易”的。我们可以通过《周易》“易”字的三个含义来理解这种“动态平衡”:一是“不易”,就是确定位置;二是“变易”,有了确定的位置就会相互转换;三是“简易”,不把问题搞得非常的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变易”。另外,中国哲学有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即阴阳之间的相互消长、转换,对中医的预防或者诊断治疗的根本原则有很大影响。

    (摘编自楼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将医者分为三品,其中下医仅仅看“病”,而中医既可以看“病”,更能够治人。 B . 扁鹊被奉为“神医”,但他却以长兄的医术为高,因为长兄能治未病,让人身心健康。 C . 尽量不服药的理念在清代非常流行,曾国藩就曾教导儿子以“不药”二字来“治身病”。 D . 除《周易》外,中国哲学中阴阳相互消长、转换的思想也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针对现代人对中医的片面理解,提出了中医这门传统学问具有多方面深层内涵的观点。 B . 文章先论证中医治人、治未病、慎服药三个方面的内涵,又深入论证了中正平和的丰富内涵, C . 文章主要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既分别引出四个分论点,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D . 尾段分三个层面阐释,中医最重要的一个含义,并强调了“中正平和”是生命产生、延续的原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一位中医只要能治病教人,也就能以医理治国。 B . 宋代诗人邵雍说“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契合。 C . 古人认为不服药为中医,现代的自然疗法强调尽量不吃药,可见药物危害健康,弊大于利。 D . 中医有独特的理念,有预防或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可惜现代中医没能很好地继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