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昆明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是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首次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

    由“翻译”和“史学史”两个关键词组成的“翻译史学史”,是介于历史学和翻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因此,中国翻译史学史显示了学术研究的两重维度,即一是中西维度,一是古今维度。“翻译”作为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交流的产物,自动显示出中西研究的广度,即“中西维度”;而作为史学著作,自然必须形成从“古今维度”来观照翻译史研究演变的厚度和深度。全书采取这两个维度来审视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的演变,时段上起20世纪初1902年的《译书略论》,下迄2000年年底,以多叙述、少议论的表达方式,希望追求一种比较朴实的表达,尽可能在叙述中提出作者的见解。笔者重点关注中国翻译史研究的主题、资料积累和书写方式的演变,当然也不仅是史料罗列,还会充分注意与中国翻译史密切相关的学术体制的变化,以及社会变革对于翻译史研究演变的影响,尽力将各个专题内容的讨论,还原到当时的思想和学术及其历史环境之中,避免“后见之明”式的裁断。

    在具体编排上,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具体的研究个策的主题为纬,尽可能地利用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论著的分析和评价,以使这一全方位的透析显得公允和全面,全书分上下两篇,凡七章,上篇为前五章,大致是线性式的叙述,下篇六、七两章,基本上是横向的分科式叙述,本书不是一种教科书式的写法,尽管在目次上显示出章节两级结构,每章分出若干小节。但实际上,作者根据手头所掌握的资料的多寡,在小节下再分出若干细目,因此,在分量上会出现某些不平衡,即有些小节下设的细目,分量甚至会超过某些小节的篇幅。这一点需要向读者加以说明。

    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万·贝尔曼在《异的考脸: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与翻译》一书中写道,“翻译史的构成是现代翻译理论的头等任务,对自身的反思,就是自身的确立。”翻译演变过程的反思固然重要,而对翻译史学的反思,同样也是翻译史学科确立的重要条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翻译史研究发轫算起,迄今已逾百年,但却未见有任何专著来叙述这一繁复的演变历程。200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过罗志田主编的《学术与社会》,这是一部较为系统地反省20世纪历史学进程的作品,其中蒋大椿所撰写的“中国专门史研究领城的拓展与深入”,详尽地讨论了中国专门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商业史、交通史、金融史、财政史……甚至中国的病态社会史也列入了讨论的范围,可惜唯独缺了20世纪以来百余年轰轰烈烈的中国翻译史研究的历程。可以说,中国翻译史学史的编纂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仅此意义上,本书的价值堪称填补了20世纪史学学科研究史上的一大空白。

    (摘编自邹振环《起承转合:<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导言》)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的中国翻译史,研究时段是1902年至2000年年底。 B . “中国翻译史学史”具有两个维度,其中“中西维度”体现对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进行研究的广度。 C . 以时间为经,以具体研究个案的主题为纬,这样编排使《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显得公允、全面。 D . 要想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历程,就离不开《学术与社会》这一部历史学重要文献。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指出了《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的性质,同时肯定了本书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B . 第二段由中国翻译史学史的研究维度切入,论述《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的特色。 C . 第三段既介绍了整本书的编排框架,又具体说明了章节细目的划分,行文层次清晰。 D . 第四段评述《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的价值,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和对比论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重点关注中国翻译史研究的主题,也关注相关学术流变,显示了广阔的学术视野。 B .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讨论中国翻译史研究,较为理性客观。 C . 基于贝尔曼的观点,作者认为反思翻译演变过程和翻译史学,才可能确立翻译史学科。 D . 中国翻译史研究已逾百年,且演变历程非常繁复,所以过去并没有产生相关学术专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