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开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懑。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的大团圆色彩。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剧作中得以实现。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的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剧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就是“找乐”,是消愁,是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至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们的愿望。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的《西厢记》、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

    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为善的不得好报、做恶的不受惩罚,一旦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从一定层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影响。

    (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朝文人用公案豪侠剧来宣泄对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的不满,是因为报国无门。 B . 大团圆结尾借助夸张和想象来惩恶扬善,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 C . 从“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结局中获得心理安慰,是观众与作者的共同需要。 D . 程朱理学影响力的下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强烈愿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形成的原因。 B . 第二段以元曲《窦娥冤》为例,具体阐释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含义。 C . 结尾写“戏剧的教化功能”,是对“大团圆结尾”成因的补充,使论述更加全面。 D . 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论证思路,层次清晰地分析了元、明、清戏剧的特点及成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 B . 《会真记》本是个悲剧爱情故事,改编为《西厢记》时,才发展成了喜剧的结局。 C . 戏剧的受众会影响其“成败”,戏剧受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 D . “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老百姓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