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学 /
  • 1. (2022·日照) 栽培大豆由野生大豆改良而成,但在长期改良过程中丢失了约70%的基因,使得产量和品质下降。我国科学家收集了黄淮海地区野生大豆,得到了耐盐碱、高产、高油等多种种质材料,建立起大豆种质库,让丢失的基因“回家”了。现利用获得的甲、乙、丙三株耐盐碱野生大豆与不耐盐碱的栽培大豆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回答问题:

    组别

    杂交组合

    子代的性状表现

    耐盐碱

    不耐盐碱

    不耐盐碱×不耐盐碱

    0

    56

    耐盐碱(甲)×耐盐碱(乙)

    92

    28

    耐盐碱(丙)×不耐盐碱

    60

    1. (1) 大豆的耐盐碱和不耐盐碱性状是一对。根据表中组别的实验结果,可推断为显性性状。
    2. (2) 若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则组别Ⅱ中子代耐盐碱植株的基因组成是
    3. (3) 组别Ⅲ的子代中既出现了耐盐碱植株,也出现了不耐盐碱植株,从理论上推断,这些不耐盐碱植株的数目为
    4. (4) 用大豆种质库对栽培大豆进行性状改良,这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栽培大豆通过杂交获得的耐盐碱等优良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理由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