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越西月考)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

    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 (1) 长岭乡牧场关闭的原因,可从多方面给脱贫攻坚工作以启发,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长岭乡建立起了牧场,但是在经营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只盲目上项目,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依然无法解决脱贫攻坚问题。 B . 县委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他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会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 C . 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频繁地请吃拖垮了百姓生活的现象。 D . 长岭乡牧场倒闭,主要原因是后期的贷款没有跟上,说明农村要发展,要真正脱贫致富,必须有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
    2. (2) 下列对小说有关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不满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从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 B . 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C . 这篇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烘托等,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D . 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3. (3)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内参》的标题,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4. (4) 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