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而“人工智能”的概念在1950年就有了,阿兰·图灵在元数学的基础上发明了数字可编程计算机,提出了“计算”的概念,包括算法、编程、输入、输出等。原始版本人工智能的开发目标是教会电脑完成一系列的认知任务,包括下棋、解决数字问题、理解书面语和口语、辨认图片内容等,通过“智能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以某种方式模仿或者复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可见,“人工智能”是和智能化、自主学习技术联系在一起的,它整合了传统的工业制造、现代的信息媒介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等,最早被应用于医学、工业生产、游戏等领域。例如最早的心脏起搏器在1958年就开始投入使用,由于病人的生物起搏器并不能使他的心脏按照应有的方式跳动,因而人造心脏起搏器就被植入项圈骨的下面,并连接到心脏,它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人类处理炸弹,可以在汽车的装配线上工作,可以在机场协助制定航班的飞行班次……它早已广泛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从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汽车到同声传译设备,从智能个人助理、家用机器人到AlphaGo。只是由于好莱坞电影、科幻小说和视频游戏的过度渲染,人工智能好像是某种远离日常生活的神秘“黑科技”。

    (摘编自刘建平《人工智能及其挑战》)

    材料二:

    一批服务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在快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加持”下,成为上海“数字战疫”的“特种兵”。

    其中一种曾投入方舱医院的5G消毒机器人搭载了紫外线灯、超干雾发生器和等离子空气净化等消毒模块,能在场馆内自由穿梭,可以24小时“不眠不休”。它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

    除了疫情防控的应急保障,上海多家医院正联合通信运营商等,在远程诊疗、急诊救治等过程中引入5G、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医疗资源在更多地区、更广泛的场景中共享。

    据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印发的《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2022—2023年)》,截至2023年年底,上海5G基站密度将提升到每平方公里10个,每万人拥有基站数提升至28个。在社会民生领域,上海将打造一批“5G+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照明”样板项目,到2023年年底,教育、医疗和文旅行业5G应用渗透率超过30%。

    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上海“5G+”智慧医疗有望惠及更多百姓,让人们获得更加丰富、便捷的医疗服务。

    (摘编自陈爱平《上海“5G+”智慧医疗 拓展更多场景》)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类智能的弥补、延伸、增强,是人类智能在人工机器中的技术再现的智能……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是以人类智能为原型的技术再现”。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创造的“技术存在”发展至今,理论上几乎在全部领域都可以代替人类劳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许多工作岗位上替代了人的劳动,不仅大量的体力劳动岗位,就连文学创作、新闻制作、音乐制作、司法审判、教育教学等原先只能由人来承担的工作也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狂飙发展的是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丧失的深度忧虑和恐惧。如何解析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的过程,阐明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当下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创造”的价值根本上是研发和使用它的人创造的。尽管随着技术迭代发展,人工智能“劳动”场景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人工智能的“劳动”终究离不开人类社会生产有机体。

    (摘编自王水兴《人工智能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审思》)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概念产生的时间比“人工智能”词语产生的时间早,最初发明数字可编程计算机的人是阿兰·图灵。 B . 最初开发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让电脑完成一系列的认知任务,比如以某种方式模仿或者复制人的思想和行为过程。 C . 人工智能是与智能化、自主学习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利用心脏起搏器延长患者的生命等等。 D . 人工智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好莱坞电影、科幻小说和视频游戏等拉近了人工智能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种投入方舱医院的5G消毒机器人在快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加持”下,顺利地完成相关任务,成为抗疫的好帮手。 B . 方舱医院5G消毒机器人由紫外线灯、超干雾发生器和等离子空气净化模块组成,对医护人员的安全起着保障作用。 C . 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医疗资源在更广泛场景中共享,上海“5G+”智慧医疗让全国百姓获得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D . 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可以代替全部领域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文学创作等脑力劳动,人的工作逐渐被取代。
    3. (3) 我们应当如何辩证看待人工智能?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