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
-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B . 曲径而入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 相与步于中庭 于将晚时
D . 守者烹茶以进 花之隐逸者也
-
-
(2)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欣然/起行
B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 偕芸/及余幼妹
D . 一妪一婢/扶焉
-
-
(3)
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是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描绘了美妙的月夜景色,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全文仅80 余字,却创造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B . 乙文语言生动优美,描写细致。“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描绘出沧浪亭周围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C . 甲文虚实结合,巧用“月光如水”的比喻,别具一格;乙文运用生动的描写,记叙了中秋傍晚作者携妻挈妹去沧浪亭赏月的情景。
D . 两文都记叙了出游赏月的事情,但“夜游”的起因不同。甲文中作者是因月色美好,而乙文作者是因大病初愈,心情好,所以起了游兴。
-
-
(4)
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
-
-
(5)
甲 乙两文的作者在赏月时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
(6)
甲 乙两文的作者都传递出了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初中阶段,我们也学过许多面对挫折仍保持乐观的人物,请任举一例,简要概括其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