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荆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ㅤㅤ马踏飞燕在刚出土时的损坏情况十分严重,只有使用传统的手工技艺,才有修复的可能。故宫博物院将修复任务交给了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当时,马的颈部有好几个1平方厘米左右的小洞,马头上的几缕鬃毛已经脱落,马尾断了。尽管如此,赵先生依然感叹古人的大胆设计和精湛技艺。他在仔细查看马踏飞燕的缺损部住后,决心尽最大努力,让这件已然伤痕累累的文物珍品再现原有的风貌。

    ㅤㅤ修复时,赵先生首先将整件文物清理干净。用铜锉把马头上的鬃毛和马尾断碴处锉新锉亮,锉出焊接坡口,再将脱落的鬃毛和断尾与原器上处理好的碴口对严,然后用锡焊方法连接焊实。把马颈上的残缺洞孔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把洞孔填好,然后仔细磨平;有的纹饰之间有间断,修复时有些对不上了,他就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一下,使其连接通顺。修补后,赵先生又使用传统的做旧方法,做出地子及青铜的锈迹,让整个文物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最后,赵先生看到腾空的三个马蹄的蹄心是空的,认为这可能会使马踏飞燕在展出时不太美观,就凭借自己多年的文物修复经验,把土和一些章丹红用胶调和好后,放入马蹄蹄心填满,使之修复后看上去和马踏飞燕原来的铸模泥土差不多。

    ㅤㅤ人们流连于马踏飞燕前,感受到古人奇思妙想的同时,也惊叹于传统修复技艺的精湛。

    (摘编自《修复“马踏飞燕”纪实》,有所增删)

    [材料二]

    ㅤㅤ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文物信息化平台已实现各种文物本体与环境数据的实时传送。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将在人工智能的科学化指引下,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安全的保护和全面的展示。

    ㅤㅤ数字化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手段之一。它既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也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2017年,在养心殿关闭修缮期间,“发现,养心殿一一主题数字体验展”弥补了人们无法参观的遗憾。展览设在端门数字馆,通过AI、VR、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让观众能够全方位体验“养心殿的一天”。

    ㅤㅤ数字化还可以让流失文物得以重生。为让因盗凿导致精品文物流失海外的天龙山石窟“重见天日”,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多所高校、文博单位合作,历时六年,采集到100余件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2020年7月,“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云平台上线,11座主要洞窟以数字虚拟形式重现旧日盛颜。

    [材料三]

    ㅤㅤ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了20个入选国家项目的汇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的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与“十大考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1.66亿人次

    ㅤㅤ通过“云端”文博,公众可以“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轻松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走进考古人的世界。在直播中,针对评审专家提出的近乎刁钻的专业问题,考古领队的学术解答让人深思,他们讲述的考古历程同样极为吸引人。“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面对这一问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种种艰辛和孜孜探求未知历史的心路历程,感动了不少网友。许多人这才知道,有些文物挖掘只能由队员一把铲子、一把毛刷小心完成;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责的项目已经一起走过了几十年。

    (摘编自闻白《“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材料四]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 出于美观的考虑,赵振茂先生用相似的材料,将马踏飞燕的三个腾空马蹄蹄心填满,这一做法既表现了先生的技艺精湛,又提升了受众的观赏体验。 B . 公众通过“云端”文博,可以进行“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能够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这充分体现了“云端”文博的便捷性、共享性。 C . 中国博物馆数量统计图表明我国博物馆的数量逐年增多,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事业十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D . 人工智能的发展,激活了考古行业。人们投身其中的同时,也意识到:只有随时代起舞,考古才会永葆活力;而传统的考古方式已变得微不足道了。
    2. (2)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3. (3) 请指出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 (4) 近日,荆门市博物馆向社会发出“疫情封不住好脑子,荆博定不负金点子”的倡议。作为家乡的一分子,请你结合前三则材料的内容为荆博献上三个金点子,让家乡的博物馆重新焕发生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