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2·晋中模拟) 阅读感悟

    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ㅤㅤ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ㅤㅤ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ㅤㅤ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ㅤㅤ……

    ㅤㅤ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ㅤㅤ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㈡稻田里的守望者

    ㅤㅤ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一片稻田里开展观察研究。突然,他欣喜地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形优异,穗大粒多。从此他格外地精心照顾这株稻禾,收获的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ㅤㅤ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期待地播下了这些稻种。收获的季节到了,可稻株们的表现却让袁隆平大失所望:它们高矮不一、粗细各异,没有哪一株比得上它们的妈妈。他埋头在稻田中仔细观察,详实地记录下每一株水稻的性状,常常在嘴边嘀咕着:“为什么水稻会出现性状分离?”

    ㅤㅤ袁隆平不断思索,认真查看资料,反复统计整理。经过不懈实践,他重拾了信心。他发现了真理:水稻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秉承着这样的信念,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让粮食亩产量开始了质的飞跃。袁隆平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 (1) 选文㈠表达的观点是 第2自然段加波浪线句中的“?”指的是 ;“!”指的是 。联系上下文,“见微知著”的意思是
    2. (2) 浏览选文㈠,用波浪线画出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3. (3) 仔细阅读选文㈡,梳理袁隆平在追寻真理道路上的情感变化,把下列主人公内心感受的关键词按顺序排一排:

      ①失望

      ②期待

      ③重拾信心

      ④欣喜

    4. (4) 为了寻找科学家“找到真理”的秘诀,同学们对两篇选文中的事例进行了梳理与探究。

      ⑴我能结合选文㈠、㈡的内容,完成下表。

       

      波义耳

      袁隆平

      观察现象

      水稻出现性状分离

      认真思索

      紫罗兰中遇到盐酸变红的物质到底是什么?……

      反复实践

      经过不懈实践

      发现真理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运用真理

      成功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

      ⑵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通过对上表的对比分析,我发现:波义耳和袁隆平发现真理的过程惊人地相似,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

    5. (5) 关于选文㈠、㈡,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波义耳根据现象敏感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体现了他是个善于发问的人。 B . 选文㈡中,画横线的句子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袁隆平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 C . 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他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 D . 波义耳和袁隆平都是留心观察、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6. (6) 选文㈠中,作者引用数学家华罗庚名言的好处是(   )
      A . 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B . 使作者的语言表达更准确。 C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 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7. (7) 同学们在完成前置作业中收集到以下事例,可以用来说明“成功来自勤奋”这一观点的有(   )(多选)
      A . 齐白石画笔不辍,到了晚年依然每日坚持作画三幅,最终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B . 小时候,哥白尼对许多现象充满了好奇,总是缠着妈妈问这问那。 C . 陈景润为了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学习,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最终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D . 太原选手苏翊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获得中国单板滑雪冬奥首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