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山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比于中国传统的思想,奥玛·珈音的许多表现都是“似曾相识”的。奥玛·珈音的诗意,使我想起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使我想起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从而联想到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谓“淡漠的悲哀”,到底是有的。《鲁拜集》有另一方面对于我是新鲜的,这熟识与新颖的汇合就是《鲁拜集》吸引力的来源。我意识到新颖的方面,是一个数理学者的观点、信仰和感情。精通天文和数学的奥玛·珈音一定意识到,宇宙的规律可以探知,并可以用严密而美妙的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人,都靠着一个不可少的信仰来鼓动及支持探索需要的苦功─宇宙的真理是简单而美妙的;更根本一层的规律,更显得简单而美妙。这个信仰有宗教的力量,因而有感情的成分。

    从另一方面说,研究科学者也是人,也经历体味到人事的复杂、命运的渺茫和人生的脆弱。他最高的逻辑告诉他,不管他剥去了多少层宇宙的秘密,不管他能多精密地计算天体的运动,物体的性质,他永远不能了解自己,永远不能了解人生最关键的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这些问题需要能满足心灵的答案,主观的答案。这是客观科学不可能供给的。一般人当然同样地有这些疑问,也同样地找不到答案。所不同的是,研究科学者知道数学在科学范围内的伟力。他有过求答成功的经验,因而树起一个比一般人较高的绳衡答案的标准。他深信宇宙是庄严,美妙,有一定法则的,但是人的死生问题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门,这就是奥玛·珈音“淡漠的悲哀”的起源。

    (摘编自黄克孙《鲁拜集·序》)

    [注]奥玛·珈音,波斯著名诗人、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亦为《鲁拜集》的作者。

    材料二: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拟挽歌辞》(其三)便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中肯之论。

    (节选自《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通过孔子、庄子、李白的名句作引用论证,具体论证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与奥玛·珈音的许多表现的确有相似之处。 B . 材料一中“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两个问句旨在引发读者思考,同时避免了文章平铺直叙。 C . 材料二中列举《拟挽歌辞》(其三)的例子,展现出陶渊明诗歌“情、景、事、理的浑融”的艺术特色。 D . 材料二中引用清人潘德舆对陶渊明的中肯评价,起到收束全文之效,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许多中国传统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鲁拜集》诗歌中所包含的宇宙的规律。 B . 黄克孙意识到新颖的方面,是科学家面对难解人生问题因而引发诗意的创作。 C . 陶渊明写诗着重写平常生活,用质朴的语言和丰满的物象来表现盎然的诗意。 D . 陶渊明的诗与宋诗相似,重在明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3. (3) 下列奥玛·珈音的诗歌中,最不符合材料一中“淡漠的悲哀”的一项是(     )
      A . 乾坤寥落一穹庐,日夜循环起太初。多少英雄来复去,锦衣华盖尽同途。 B . 平芜携手看黄沙,牧草青青瀚海涯。白屋朱袍浑不认,羲皇榻上是吾家。 C . 春火珠红酒里天,心中块垒碎尊前。白驹此去无多路,岁月无情已着鞭。 D . 时恐秋霜零草莽,韶华一旦随花葬。微尘身世化微尘,无酒无歌无梦想。
    4. (4) 材料二行文思路条理清晰,请简要分析。
    5. (5) 奥玛·珈音和陶渊明的诗歌中表达的对于“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的来由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