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 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B .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C .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D .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刍荛,原指割草打柴的人,文中谏议大夫谦称自己是草野鄙陋的人。
B . 三更,古代通常把晚上按两小时为单位分为五更,其中寅时为三更。
C . 俯仰,文中的含义与《兰亭集序》中“俯仰一世”的“俯仰”含义不同。
D . 舜、禹,二人都是先秦时的领袖,属于“三皇五帝”,为后人所歌颂。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认为,不论是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还是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都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明君和忠臣相处共事,天下方可太平。
B . 谏议大夫王珪的看法与《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相近,都强调了虚心纳言的重要性,谏议大夫王珪也借此来劝谏唐太宗广开言路。
C . 魏征认为不进谏的原因有很多: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己而不敢进谏。
D . 唐太宗翻阅前朝史书,意识到:当臣下进谏时,如果君主仅仅作出口头上的答复,实际上却终究不肯停止改正问题,这样做终将招致危亡的灾祸。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②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
-
(5)
文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