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把民间故事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动物世界”“神幻奇境”“神奇婚姻”“英雄传奇”“人间百态”。其中,“动物世界”和“神奇婚姻”的故事中的“生态意识"是比较明显的。这种“生态意识"包含在民众朴素的世界观及其对待自然万物的方式中。

    先说“动物世界”中的民间故事的生态意识。与动物相关的民间故事有多种类型,“动物报恩故事”是分析的重点,这一类型或相近类型的故事主要有“蜈蚣报恩”“义虎”“义犬救主”“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等。义虎讲的是,老虎被人救,恩人有难,老虎出山报恩。动物报恩故事有着强烈的道德训诫特点,教育人们要有善良之心,对动物也要有仁慈心,有好心必然会有好报。同时也证明了在漫长生活岁月中,人和动物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强烈的道德化情感和动物人格化的特征,在这种道德化的情感关系中,可以看到朴素的生态意义,它表现了在古朴的自然环境中,人和动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民间故事中这种朴素的生态意识,在“神奇婚姻”的众多故事类型中也体现了出来,在这类故事中,蛇、鱼、青蛙狐狸等动物都可以幻化为“人”,与人相恋成婚。“螺女故事”说的是一男子捡了一个田螺回家,田螺幻化为一女子操持家务,后经种种曲折结为夫妻。这些神奇婚姻故事所传达的内容主题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表达对美好的生活向往,有的是歌颂对婚姻的忠贞,有的是表现对婚姻自主权力的追求,等等,但共同的一点是这些动物幻化的女子大都善良、美丽,具有美好情操。动物幻化为人、与人成婚的故事中,同样表达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态度以及人对自然世界的美好想象。民间故事在把自然世界“人格化”的过程中,表达的是“自然构成了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这是包含了浓郁的人的情感化内容的生态情怀。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这种“生态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个时代中,民间文化虽然不是主导性的文化形态,但它却往往有极大的包容能力藏纳多种文化因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构成了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多种民间文学体裁(包括民间故事)中体现出来。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孔子),“民胞物与”(张载)。民胞物与的意思就是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类,因此要以平等的生命意识去对待他们。道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佛教强调万物众生平等,戒杀生。虽然古代思想家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并不是从生态的角度展开的,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智慧,都主张人与自然万物要和谐相处,人要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而这些思想自然成为民间故事中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王光东《民间动物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材料二:

    陆春祥(作家,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生态文学从《诗经》开始。《国风·周南》中的关睢、葛覃、卷耳、桃天,《召南》中的鹊巢、草虫、采苹……都是写生态。至《山海经》,生态的视野更加广阔,由海内到海外。《山海经》中有大量的海洋生态,由此,我想再说一下中国古代的海洋生态文学。历代笔记里有大量的人鱼(鲛人)描写,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有“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南朝任昉的《述异记》中有能织出入水不湿的龙纱的鲛人,清代李汝珍《镜花缘》有灭火报恩的鲛人。中国古代的人鱼,规规矩矩做事,知礼感恩,还成为人的爱人和知己。不过,西方海洋文学中的人鱼,大多是以歌声诱惑水手,并置之于死地的。依然从海洋生态的水的角度说。在唐代以前,广陵潮是文人们常常吟咏的对象,西汉枚乘的《七发》,虽然是讽谏作品,但我们至今都在称赞的,却是他写广陵潮的一节:“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枚乘将眼前的景象与脑中的想象结合,眼前的浪潮,它超越了赤岸,直冲扶桑。范仲淹、苏轼、米芾等都写过钱塘怒潮,周密的《武林旧事》就有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冲浪者。由潮到各种生态的变迁,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文学也随之变化。

    在现代文学中看生态文学,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补天》,可以看作是现代文学的新形式。鲁迅借这个小说,说明什么呢?创造人的神已经死了,人类的一切,只能靠自己。当代文学中,以生态为抒写对象的已经数不胜数,从山到水,从动物到植物,生态就是环境,已经密不可分。总结起来,一句话:生态已经渗透进我们的所有,作家们已经将整个世界视为自己的花园。

    (摘编自《〈雨花〉笔会:生态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书写》)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动物报恩故事"有道德训诚特点,其中所体现的朴素的生态意义表现了在古朴的自然环境中,人和动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B . “神奇婚姻故事”内容主题丰富,表达了人与自然互相交融的思想,故事中动物幻化的女子大都很美好。 C . 中国民间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能力藏纳的文化因素是儒、道、释思想,这些思想与“生态意识”关系很密切。 D . 陆春祥认为,生态文学从《诗经》开始,到《山海经》视野更加广阔,到当代生态已渗透覆盖了文学创作的所有领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动物报恩的故事,不过二者论述的观点并不相同。 B . 民间故事把自然世界“人格化”,包含了浓郁的人的情感化内容的生态情怀。 C . “民胞物与”和佛教强调万物众生平等、戒杀生类似,可见儒释精神内核一致。 D . 枚乘《七发》中将广陵潮的波涛涌动形容为三军奔腾之势,表现对自然的赞美、敬畏。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替换材料一“义虎"故事的一项是(    )
      A . 金不换为老虎接生,保住老虎母子性命,后老虎衔来一包碎银放在金不换家门口。 B . 杨宝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黄雀叼来四个玉环,在梦中说他子孙四代都会入仕做官。 C . 年轻人救了一只蜈蚣,一直喂养它,半夜恶蛇来袭,蜈蚣与其搏斗,救了年轻人。 D . 猎人质问狼:你吃了多少人,你知罪吗?狼反问猎人:你打死了我多少子孙呢?
    4. (4) 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 (5) 材料二中“西方海洋文学中的人鱼,大多是以歌声诱惑水手,并置之于死地的”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