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仍显落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土化心理理论缺乏。我国本土化心理理论建设滞后,心理服务缺乏本土化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主要使用西方心理理论。中国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心理理论的本土化建设,并将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当中,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亟待完善。在机制方面,我国的心理健康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对各类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与指导缺乏统一的标准,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尚待完善,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在队伍方面,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不理想,从业人员 专业背景复杂,心理专科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制约了我国心理服务事业的发展,供需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民众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还十分陌生,甚至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现象:有的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算命;有的人则害怕心理咨询师洞察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还有的人认为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一些需要心理援助的民众,没有寻求心理援助的意识,从而加深了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
(摘编自陈小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注]按照经济地理要素,我国通常会划分为四大地区,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数据来源: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数据来源: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材料三:
1指导思想
按照《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基本原则
——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党政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将满足群众需求与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3基本目标
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摘编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