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B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C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心情,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沮丧罢了。
D .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
-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
A . 在第一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 .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可饿死也不失义。
C . 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反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正面论证。
D . 孟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性是善的,本文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
-
(3)
下列说法不属于孟子散文特点的一项( )
A . 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B .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
C . 喜欢使用比喻,能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D . 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