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 , 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竹苍翠,石壁丹崖。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 , 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江阴三山:即江阴秦望山、观山、白石山。后文中灵岩、惠山也为江南名山。②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 . 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 . 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 . 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 . 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与“三五”相同。 C . 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类似的词语还有“伏惟”、“犬马”、“敝人”。 D . 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 B . 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C . 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D . 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

      ②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5. (5) 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