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从手机外壳到零食包装,从玩具、玩偶到猫爪杯,以这些物品为代表的“萌经济”已悄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这一现象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后有着诸多因素。年轻人在快节奏工作生活的压力下,需要寻找更多的情感出口,从早些年就红火起来的电子宠物,到如今的各种新萌物,都是因为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广受欢迎。
这一趋势在国外也早已有之。比如,强大的动漫、影视等内容产业,培养了日本年轻人对于“萌文化”的认知,也让他们长大成人后愿意购买此类衍生品,从而获得“重返童年”的亲切感。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此类“萌经济”的知名IP(知识产权)大多来自国外。这也给中国相关企业提了个醒。
这考验着我国相关企业及产业的创意及内容原创能力。企业可以充分挖掘现存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与“萌经济”对口的内客及IP,比如《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能否以“萌萌”的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葫芦娃、黑猫警长这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能否用更加现代化、潮流化的形象进行改造?应当说,这方面的文化资源数量不少,是值得重视的IP宝藏。
无论是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还是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创作的系列表情包,都证明了只要能对年轻人的趣味、爱好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不断加以提炼创新,就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受年轻一代欢迎的“萌经济”产品。
(摘编自毕舸《崛起的“萌经济”呼唤更多创意IP》)
材料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萌万萌滚滚来。为什么人们会心甘情愿为“萌”买单?一方面,“萌”具有生动、可爱、易于理解的特性,带给人们天然的亲和力、亲近感。在这种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不仅人们的消费欲望会增加,而且消费者从中收获的满足感也会更强。另一方面,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年轻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年轻化、舒适感和时尚化。如此看来,深挖“萌经济”大有可为。如今,年轻人购买的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他们付出感情之后收获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悦已型消费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琛《走好“卖萌”之路,“萌经济”大有可为》)
材料三:
张增一建议,商家和企业可以将“卖”萌与体验式消费结合起来,注重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吸引消费者参与,特别是通过新媒体开展娱乐化营销,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营销过程。“当消费者与产品产生情感共鸣时,他们不仅不会反感营销活动,反而会有极大的参与热情和传播意愿。长此以往,便能积累消费者对萌物的忠诚度,从而增加用户黏性。商家也可以借此机会打造产品品牌文化,将消费者凝聚起来,使他们形成一种社区归属感,进而让消费者主动介入产品传播和消费。”张增一说。
在“萌经济”中,一位业内人士最看好动漫的发展潜力。该人士指出,动漫是文创产业中一种极富创造力、与新时代的消费审美偏好非常贴近的新兴文创产业。“文创产业或者数字创意产业中最核心的资产应该是IP,动漫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创造知识产权的产业,因为动漫无论是塑造的形象,还是基于世界观讲的故事,其实都是最典型的知识产权。动漫产业围绕着知识产权,可以形成很长的产业链。我们看所有的文创产业中衍生品开发最好的是动漫产业,因为它有非常清晰的知识产权,它在做衍生品开发的时候,相对来说也最成熟、最便利。”该业内人士说。
(摘编自周怿《“萌经济”的生意经:从卖萌到“卖”萌》)